24小时施工不停,在冰天雪地中寻求创新与突破,以精巧技艺诠释冰城底蕴。 这里是哈尔滨眼下最火热的工地,也将成为世界瞩目的“冰雪王国”——

冰雪大世界:用工匠精神铸造冰雪奇观

字数:1,360 2024年12月05日 要闻
  冰雪大世界主塔施工现场。
  ■本报记者 张鸣霄文/摄
  11月27日,随着第一块存冰运抵园区,第二十六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施工建设正式启动。
  松花江北岸,钢架林立、吊车穿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内,从白天到黑夜,冰建设计师、工程师、安全员靠前指挥,冰砌工、电工、油锯工、塔吊司机、叉车司机等奔波不停。从11月27日至12月4日短短几天,超级大滑梯和部分冰景初见雏形,约12层楼高的主塔已搭建起3层。
  白天零下十几度、夜晚零下二十度。冰雪大世界冰雪景观建设者们,捧出世代传承的冰雪雕制作技艺和奇思妙想,用雕琢艺术精品的执着与专注,坚持在不断创新与突破中铸就新的冰雪奇观,创造着独属于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速度”。
  24小时不停工
  在极寒中坚守,匠心背后有负重更有执着
  12月2日至4日,记者深入建设中的第二十六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举目银白、呵气成霜的施工现场,多种机械和人工交叉作业,轰鸣声不绝于耳,蓝马甲电工、黄马甲油锯工、蓝帽子冰砌工一丝不苟埋头作业。井然的运转秩序和鲜明的作业层次与冰情雪韵浑然一体,壮美、震憾……让人仿佛置身电影《流浪地球》中的梦幻场景。
  为了施工需要,园区内半数地面浇了冰,另一半地面处于雪覆冰状态,没有一定的“功力”,别说干活,行走都困难。
  开工一周,园区地标建筑——39米高的一级景观主塔钢结构搭建完成,成为建设现场的“显眼包”。滑道从去年14条增加到24条的超级大滑梯,已完成4条滑道建设。园区内其他已开工的冰景,多数完成了首层基座砌冰的基础施工。
  建设者们再一次创造了“冰雪大世界速度”。从11月27日建设伊始,园区内每一块夯实的土地,每一块拉运、切割、堆砌起来的冰块,都充满了建设者们对冰雪艺术的热忱与执着。
  在一处大型冰景的施工现场,呼兰区农民、60岁的冰砌工王龙海正与工友们忙着砌冰。除了施工,经验丰富的王龙海还是代班班长。“每届冰雪大世界都干过,已经26年了。年轻时当力工、拉油锯,现在上了年纪做瓦工,现场很多砌冰工都是我徒弟。”王龙海所在的化建公司施工队伍共有95名工人,主要任务是砌冰块。
  砌冰块可不只把冰块堆在一起那么简单,这是体力活儿,更是个技术活儿。王龙海指着砌好的冰景底座告诉记者,大家分工明确,24小时倒班,有人选冰、有人切割、有人对缝,过程中要按设计图纸留出灯带位置。“各工种要配合好,只有缝对严实了,冰景的基座才能结实稳固。”
  无论是主塔、大滑梯还是其他冰景,目前都处于砌冰阶段,用工人的话说“大家铆着劲儿干,一天就能砌完一层底座”。王龙海粗略估算:现场一位工人一天能砌3立方米冰、约3吨重。“只有尽快把冰块按设计图纸全部砌好,雕冰队伍才能进场完成后期的冰雕制作。”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落日余晖映衬下,工人们忙碌的身姿唯美得像一幅画。而事实上,他们身穿厚重的棉衣,戴着特制的防寒手套和沉重的双层安全帽,在寒风中已连续工作数小时,棉服、手套和帽子里全是汗水,他们笑称自己是“人形冰糖葫芦”。
  记者现场戴上了一位工人递过来的双层安全帽,帽子透出浓浓的汗味。外层是棉帽子、里层套着硬塑料安全帽很保暖、安全。缺点是很沉、压头,汗散不出去,凝成水又结成冰,那滋味不好受。
  暮色中远望,偌大的园区内,千余名冰建人,只是一个个小黑点。但就是他们,坚守匠心,让平平无奇的冰雪变为璀璨夺目的奇观美景,“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图景由此走进现实。(下转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