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越拍老建筑,就越对这座城市着迷”
“70后”设计师牛晓霞用短视频让更多人“近距离”接触老建筑,了解冰城历史文化
文章字数:1524
  牛晓霞走访老建筑。
  本报记者 周辰文/摄
  今年“十一”假期,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客流量再创新高。其中,10月3日客流量超12万人次。同样,中央大街的肖克庭院也火了,每天约有两万人次光顾……哈尔滨以历史文化兴街,以城市底蕴聚人气,被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视为“诗和远方”。分布于城区的200余处历史建筑,正成为游客来哈的打卡目标。
  如何让更多人“近距离”接触老建筑,了解冰城历史文化?哈尔滨“70后”设计师牛晓霞选择用短视频呈现老建筑的特点和背后的故事。最初,她的拍摄纯属个人兴趣,没想到迅速获得大量网友关注,更有相关机构找上门来,“他们希望我帮助策划传播城市内涵,这是我没想到的。”
  把哈尔滨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今年46岁的牛晓霞曾在广告公司做过平面设计师,目前经营一家品牌策划公司。早些年,出差到外地时,她喜欢用相机记录当地的风土人情。在与南方同行交流时,她发现很多人对哈尔滨并不了解。这让她产生了一个念头——将哈尔滨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2023年5月,牛晓霞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自己拍摄的城市历史建筑故事。“上个世纪初的哈尔滨,曾有30多个国家的侨民聚集于此,许多国家曾在此设立使领馆,这让哈尔滨在建筑、饮食、文化方面都区别于国内其他城市,很有异域风情。而‘闯关东’带来的民族文化、民族资本则汇聚于‘老道外’,在建筑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哈尔滨就是这样一个中西合璧的城市,可讲的故事太多了。”就这样,牛晓霞在工作之余走进老城区,去看、去拍摄那些有故事的老建筑。
  她制作的短视频《中央大街黄金路》,澄清了人们对中央大街上面包石的认识误区,激起众多网友兴趣,播放量达290万次,收获点赞1.1万次。在短短一年半时间里,牛晓霞的粉丝量增至近万人。旅居国外的哈尔滨老乡、在异乡工作的龙江人等都成为她的粉丝,而更多人则是被牛晓霞视频作品中哈尔滨华美的老建筑及其背后的故事所吸引。
  内容表达力求精美精准
  今年以来,中央大街肖克庭院、花园街黄房子建筑群、道外中华巴洛克三期首开区等区域老建筑“修旧如旧”展露新颜,成为哈尔滨文旅产业极具人气的新地标。
  “哈尔滨有百年城史,独特的建筑、文化、风俗充满了多元融合的特点,背后的故事太多了。这些年,哈尔滨积极修缮维护历史建筑,新故事就更多了,感觉我两年也讲不完。”目前,牛晓霞在网上发布的有关哈尔滨老建筑的短视频已有近百条。她说:“越去拍摄老建筑,就越对这座城市着迷。”
  牛晓霞坦言,自己只是一名城史爱好者,最初做哈尔滨老建筑相关视频时犯过不少错误,许多历史爱好者或专业人员曾在线指出她的错误。现在,每做一期视频,牛晓霞都会细致地查找相关历史资料,对一些可能存疑的内容进行多方佐证之后才开始写文案。有时一篇百余字的文案,光查找资料就要花上两三天时间。
  “业余爱好”带来业务增量
  拍摄自己热爱的这座城市,让牛晓霞的生活多了一份乐趣与成就感,更让她结交到不少新朋友。她说:“有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老教授,有从哈尔滨嫁到西安的退休大姐,有同在哈尔滨创业的设计圈朋友,也有远在国外的家乡人……这些朋友一直关注我,每出一条视频,他们都会留言鼓励。我几天不更新,他们还会来催更,还有的留言建议我去拍某一栋老建筑等。这些人虽然未曾谋面,却像老朋友一样经常交流,让我收获了许多快乐,也成长了很多。”
  最让牛晓霞意想不到的是,拍摄短视频还给自己的公司带来了业务增量。陕西某县文旅部门负责人找到牛晓霞,希望能为该县几个景区设计视频拍摄角本及文案,一共规划了5期内容。创作完成后,这些内容被用于当地的旅游招商会,“据说效果非常好”。
  做了超百期老建筑短视频,牛晓霞经常会从设计师的视角出发,对城市的规划建设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就是从内心出发,希望能为家乡出一份力,这是最值得我高兴的事。”她说。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