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蓁
哈尔滨中央大街,闻名遐迩。这条牵着一座城市,走过风雨历程的“缎带”,像闪闪发光的金链,衬托着哈尔滨这颗“天鹅项下的珍珠”,愈加熠熠生辉。人们想到风情万种的哈尔滨,自然而然会想到妩媚动人的中央大街;想到风情万种的中央大街,自然而然会想到妩媚动人的哈尔滨。
“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是百年前哈尔滨的“小名”。确切地说,应该是指以中央大街为中心的道里、南岗一带。
百年前的中央大街什么样?突发奇想,何不借助历史资料,来一次穿越时光隧道之旅,“逛”一下百年前的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百年前是用来“逛”的。闲游、游览,即朱自清所说的“出街”。
中央大街,那时称“中国大街”。起点是经纬街,终点是江沿,全长1400多米。这里原来地势低洼,水泡遍布,近似小河沟,随处烂泥塘。路两侧是参差不齐、形式不一的茅草屋和木板房。一座监狱和火车货场,就是这条街的“家当”。上世纪20年代出现了商机和繁荣,世界把目光聚集在这个黑土丰沃、交通便利的国际商埠城市。随着中央大街逐步成为商业中心,1924年5月,哈尔滨市自治公议会组织了中央大街“面包石”路面铺设工作,向沿街业主筹款98000元,采用长18厘米、宽10厘米的花岗岩石块砌筑而成(引自《留住城市的记忆——哈尔滨历史建筑导读》阿唐著)。随着中国收回了哈尔滨的控制权,1928年,将中国大街更名为“中央大街”。1997年,哈尔滨市政府将中央大街改为“步行街”。
选一个百年前夏季的一天,天气晴朗。你来到刚刚由中国大街更名的中央大街,满目光洁平整、棱角分明,尚显青涩的“面包石”在晨辉的映照下,反射着刺眼的光芒。路两侧风格迥异、式样新颖、建成的或正在建设的各种风格的欧式建筑,让一条街光鲜靓丽起来。
街上,车马喧嚣,行人如织。你会看到小公共汽车,其中一条线路就途经中央大街。还有小汽车、出租小汽车、出租马车,而人力车则只限于道外。故而胡适先生见此说到:哈尔滨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交汇点就是一条“道”,即铁路线。西侧是道里,东侧是道外。道里是外国人的欧式生活方式,道外是华人的中国生活方式。洋人的汽车不入道外,华人的人力车也不入道里。到了交汇点,下车,换乘。
这里“满街都是俄国人”,“几乎满街都是逛街的”(朱自清《西行通讯》)。“外国人!绅士模样的,流氓样的,老婆子,少女们,跑满了街”(萧红《商市街》)。瞿秋白也写过:“俄国人住在这里,像自己家里一样”(《饿乡纪程》),让人分不清眼前的景色是巴黎还是莫斯科。1925年,哈尔滨的俄国人达9万人(辽左散人《滨江尘嚣录》),占全市人口四分之一还多。无怪乎老明信片上,到处都是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女郎。
还是从南向北“逛”吧。
起点是十五道街。前面左侧,中央大街32号,是米奇科夫大楼,由俄侨米奇科夫投资兴建。曾租给哈尔滨特别市自治委员会,日伪时期成为市公署,解放初期为哈尔滨市政府,曾为百年老街酒店。
喏,这是西十三道街,曾称作“宽街”,街道宽之意。1923年成立了福泰楼饭庄,以前是“葛万那”烟庄,即老巴夺烟厂的前身。1936年开张的老都一处饺子馆迁至此处。
前面是中央大街58号,曾为米尼阿久尔(意为“精美的艺术品”)茶食店。建于1926年,相继为维多利亚茶食店、紫罗兰西餐厅、哈尔滨服装商店、哈尔滨摄影社。太阳岛那座轮船模样的米尼阿久尔餐厅是其分店,后改为太阳岛餐厅,1997年毁于大火。这座建筑与原建筑差异很大,原建筑顶部柱头上的美女头像,是新艺术运动建筑中极为罕见的艺术品。
往前走,中央大街89号,这座风格独特的建筑就是著名的马迭尔宾馆,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马迭尔,俄语摩登之意,也是一些国家对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的称谓。这里,是中央大街最摩登的地方,也出了许多摩登的故事。1906年间始建,成于1913年。解放后,马迭尔宾馆改为市政府招待所,对外称“哈尔滨旅行社”,上世纪90年代恢复原名。
中央大街112号,著名的华梅西餐厅。早期只是一栋平房,道卞钦克的点心店。1926年改为马尔斯茶食店。1931年改为马尔斯西餐厅。1948年易名为“联谊饭店”。上世纪50年代,华梅西餐厅由经纬街广场迁至此处,与奥林匹克西餐厅(新明西餐厅)合并,取名华梅西餐厅。1992年在原址建现在的新楼。
这座漂亮洋气的建筑,位居中央大街120号,原松浦洋行,哈尔滨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代表。1916年始建,1918年竣工。1945年后,为苏联侨民会。上世纪50年代改为新华书店发行部、新华书店黑龙江分店。一楼门市曾是哈尔滨市国际书店。1981年为教育书店,现为松浦西餐厅。这座建筑优美至极,令人百看不厌。
这座中央大街107号的建筑,1911年在此成立犹太人萨姆索诺维奇兄弟商会。1916年被秋林公司使用,名为道里秋林。
还有一些小街,建筑物已所剩无几,只有老街名尚可回味。可以变换和对照名称及场景,认真体会一下百年的变迁。如:学堂街,现在的西十五道街,因街上的盖涅罗佐娃八年制女校而得名。端街,那时称作“短街”,很短之意,1925年改为外国八道街。西十一道街,原名市场街。大安街,原名大坑街,俄语音译,后为外国六道街。西十道街,曾是俄国街,因许多俄国人最初居住在这里而得名。西九道街,原名保险街,莫斯科火灾保险公司所在地,因此得名。西七道街,曾为蒙古街,1902年,东盟哲理木盟扎萨克图旗的郡王乌泰来哈尔滨成立办事处。1912年乌泰叛乱,被镇压,蒙古街就此结束。红霞街,原名商市街。著名的哈尔滨才女作家萧红曾和萧军在商市街25号楼上住过近两年。萧红著名散文集《商市街》详细记述了这段生活。西六道街,曾称作日本街,缘于日本西愿寺坐落于此。东风街,原名马街,后为外国五道街。红专街,1925年前称面包街,因希腊人1902年在此街开办“拉巴吉斯”面包铺而得名,又称外国四道街,1959年改名红专街。哈尔滨眼科医院、原犹太医院这条小街,最初叫东商市街。西二道街,原名东商务街。西头道街,原名监狱街,因哈尔滨监狱在此而得名。花圃街,原为商铺街。
此时,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黄昏会把你轻轻推入昏暗里。不一会儿,满街的各色灯光光彩夺目,又把你从黑暗处拉出来。你会惊诧,眼前是完全与白天不同的另一番景色,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沿大街两旁,俄国人,有相偎相依坐在路旁椅子上的;有手搀手一面低低私语指手画脚,一面走着的;有在铺子里卖着东西,携着一大包裹出来的;雪亮的街灯,电灯光底下,男男女女一对一对穿花蝶似的来来往往,衣香鬓影,紫狐披肩,蓝绸领结,映着大商铺窗帘里放出的电光,还想努力显一下西欧文化的‘俄国资产阶级文明’”(瞿秋白《饿乡纪程》)。人们身着各色高档服装或晚礼服,出入影院、剧院、酒店、舞厅,更远处还有赌场、妓院。车喧马嘶,声乐铿锵,纸醉金迷,风情无限,直至午夜,甚至通宵达旦。哈尔滨此时才是真正“喧嚣”之时。
不过,在中央大街南头的角落里,还有更多的阴暗处,许多无家可归之人露宿街头。看看悲悯的萧红在《商市街》中是怎样说的:“中央大街的南端,人渐渐稀疏了。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那边,还望得见那边快乐的人群,还听得见那边快乐的声音”“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