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文章字数:3872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陈雅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坚持”原则,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内在地包含着将人民作为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有机统一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的“热词”需要从多角度作出科学、客观的阐释已获得全面的共识。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要求上理解“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价值目标。让人民获得解放,建立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由平等的社会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同以往的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要以革命斗争为手段使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从资本的剥削下解放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评价《共产党宣言》时说它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要求。是否体现人民性是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新时代我们党始终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期待作为奋斗的目标。
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列宁指出“马克思最重视的是群众的历史主动性”,明确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的。马克思特别强调了工人阶级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指出资产阶级最光辉灿烂的成就不是资产阶级自己创造的,而是平民大众为其争取的;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即人民群众是自我解放的主体,坚持群众史观,人民群众蕴含着实现自我解放的无穷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伟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党和国家必须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性原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问题上的高度理论自觉。在实践中要切实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实践主体地位、鼓励人民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
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上理解“以人民为中心”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进程,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以及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反思中,总结历史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没有的速度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逐步得到满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特色之一。
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实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需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时刻记住: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百年奋斗,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根本成就。启航新征程,分两步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解决好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这是我们党在新阶段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还要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当然,也必须看到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付出更为持久的努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更加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富裕作出明确界定: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发展观。“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和实践要求。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实现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能够凝聚人心、汇聚人力,达到价值主体与实践主体的有机统一。
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要求上理解“以人民为中心”
政党的根本性质是阶级性。马克思、恩格斯确定了共产党的性质,无产阶级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利益,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能否站稳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最高标准是人民群众是否认同,自觉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如前所述,“以人民为中心”不是简单的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强调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干部要强化群众观念、增强公仆意识,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沉下身子、深入基层、走进群众,问计于民,虚心向群众求教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要求,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把社会普遍关注的就业、就学、就医等问题解决好,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于党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之中,党的一切路线和方针政策、一切部署和工作安排都应体现人民利益。
人民是力量的源泉,我们党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形成磅礴的力量,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全党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如果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会走向失败,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离开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时刻不能忘记人民主体这个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我们不能因为在前进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就变得骄傲自大起来。列宁曾告诫布尔什维克党“这是十分愚蠢、可耻和可笑的”,脱离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可能的。要时刻注意长期执政条件下面临的风险挑战,特别是脱离群众的风险,要善于做好群众工作,防止脱离群众;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不接近群众,就会一事无成”。在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干在一起,继续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努力,真正地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实践中要多做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以党执政取得的成就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党的主张就会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就会形成在新征程中推动事业发展的宏大力量。同时,我们要深知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道理,还要继续发扬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要驰而不息地加强党的建设,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增强对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
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大原则,并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展望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会为中国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中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断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坚持”原则,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内在地包含着将人民作为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有机统一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的“热词”需要从多角度作出科学、客观的阐释已获得全面的共识。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要求上理解“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价值目标。让人民获得解放,建立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由平等的社会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同以往的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要以革命斗争为手段使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从资本的剥削下解放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评价《共产党宣言》时说它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要求。是否体现人民性是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新时代我们党始终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期待作为奋斗的目标。
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列宁指出“马克思最重视的是群众的历史主动性”,明确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的。马克思特别强调了工人阶级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指出资产阶级最光辉灿烂的成就不是资产阶级自己创造的,而是平民大众为其争取的;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即人民群众是自我解放的主体,坚持群众史观,人民群众蕴含着实现自我解放的无穷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伟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党和国家必须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性原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问题上的高度理论自觉。在实践中要切实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实践主体地位、鼓励人民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
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上理解“以人民为中心”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进程,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以及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反思中,总结历史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没有的速度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逐步得到满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特色之一。
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实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需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时刻记住: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百年奋斗,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根本成就。启航新征程,分两步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解决好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这是我们党在新阶段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还要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当然,也必须看到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付出更为持久的努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更加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富裕作出明确界定: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发展观。“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和实践要求。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实现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能够凝聚人心、汇聚人力,达到价值主体与实践主体的有机统一。
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要求上理解“以人民为中心”
政党的根本性质是阶级性。马克思、恩格斯确定了共产党的性质,无产阶级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利益,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能否站稳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最高标准是人民群众是否认同,自觉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如前所述,“以人民为中心”不是简单的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强调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干部要强化群众观念、增强公仆意识,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沉下身子、深入基层、走进群众,问计于民,虚心向群众求教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要求,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把社会普遍关注的就业、就学、就医等问题解决好,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于党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之中,党的一切路线和方针政策、一切部署和工作安排都应体现人民利益。
人民是力量的源泉,我们党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形成磅礴的力量,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全党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如果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会走向失败,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离开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时刻不能忘记人民主体这个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我们不能因为在前进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就变得骄傲自大起来。列宁曾告诫布尔什维克党“这是十分愚蠢、可耻和可笑的”,脱离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可能的。要时刻注意长期执政条件下面临的风险挑战,特别是脱离群众的风险,要善于做好群众工作,防止脱离群众;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不接近群众,就会一事无成”。在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干在一起,继续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努力,真正地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实践中要多做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以党执政取得的成就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党的主张就会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就会形成在新征程中推动事业发展的宏大力量。同时,我们要深知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道理,还要继续发扬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要驰而不息地加强党的建设,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增强对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
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大原则,并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展望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会为中国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中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断迈出新的更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