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热血撑起血液病患者的一片天
文章字数:1835
张强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的采集。
本报讯(实习生 杜卓轩 记者 杨艳文/摄)有这样一个微信群,群成员们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里面有医生、学生、公务员,也有农民、工人、自由职业者……虽然他们很多人并不相识,可是他们的故事却被人们熟知。他们用行动诠释爱,用热血给予血液病患者生的希望,挽救他们的生命、拯救他们的家庭。他们有一个相同而响亮的名字——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大爱无疆”是黑龙江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群的名字,在这里,183名群成员均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其中三人两次捐献。志愿者们常常把受捐者称为“有缘人”,他们都与“有缘人”素昧谋面,可“血脉相连”的深情成为彼此永远的牵挂。
捐献“元老”“志愿飞行”12次
一滴水给自然以希望,一份爱予生命以桥梁。64岁的徐连森是全省第二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也是“大爱无疆”群里的“元老”。“微信群成立之初是QQ群,仅有十几名志愿者在群里交流经验。当智能手机普及,大爱无疆微信群成立了,更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在群里沟通,并为新加入的志愿者加油鼓劲,为他们普及捐献的知识,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捐献。”徐连森介绍说。
造血干细胞捐献最适宜的年龄为18~55岁,2005年徐莲森45岁,“虽然年龄有点大,但符合要求,那咱就捐。”徐连森义无反顾。2010年徐连森由于调转工作,工作时间可以随时协调,此后的时间里,他经常“串休”参加省红十字会的志愿服务,为新加入的志愿者普及知识,对志愿者进行回访,带着不熟悉流程的志愿者进行体检……
退休后的徐连森志愿工作更加“繁忙”,将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采集的干细胞悬液第一时间送到患者的身边,成了他的“主要工作”。只要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定下捐献的日期,徐连森当天一大早就会拎着行李箱赶到采集点,等采集结束便第一时间带着带有志愿者体温的造血干细胞悬液赶赴机场,飞奔患者所在的城市。5年多的时间里,他去过广州、温州、西安、武汉、郑州、北京、重庆等地,“志愿飞行”达12次之多。每一次飞行,他都要紧紧看管着装有造血干细胞悬液的运送箱,“运送箱就代表着一条鲜活的生命,我丢了箱子都不能丢。”
徐连森是个“抠门”的人,可他仅仅对自己抠门,宁愿自己花钱都不愿意受捐者多花一分钱。“给患者省点是点,他们后期的治疗还要花费很多。”为了给患者省钱,每次徐连森的皮箱里都要带上自制的大面包,“面包就水,省钱又健康。”他开玩笑地说。
增重10斤,只为了“他”
半个月前,黑龙江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将即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张强(化名)拉入“大爱无疆”群中。“欢迎新同志”“队伍又壮大了”“村里又进新人了”……群里顿时沸腾了,欢迎表情包瞬时达到了几十条。“大家真热情,好暖心。”不善表达的张强腼腆地笑着。
24日,经过五个多小时,张强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成为黑龙江省第214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虽然略有疲惫,可是看到带有自己体温的造血干细胞悬液即将给自己的“有缘人”带来生的希望,张强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没想到作为一名普通人,我还能以这样的方式救人,让我感到很自豪。”
32岁的张强是七台河人,19岁时他希望加入中华骨髓库,可由于当时名额有限并未成功。2019年他开始捐献血小板,并成功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张强每个月都要捐献血小板,几年下来,捐献的次数近50次。
几年前加入中华骨髓库的承诺,今年就迎来了兑现的时刻。7月,顺利通过体检后,为了以更好的状态进行捐献,身体偏瘦的张强开始了“强身健体”计划,每天清晨200个俯卧撑、100个卷腹、100次哑铃、120个拉力带,晚上跑5公里,每天吃的很营养,牛肉、鱼虾都必不可少,2个多月的时间他增重10斤,达到更好的捐献标准。“我身体棒棒的,采集能更顺利一些。听说我的‘有缘人’是个学生,希望他能尽早战胜病魔,回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身边,拥抱美好的明天。”
造血干细胞知晓率增加,库容量变大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造血干细胞在近亲属之间的匹配率是1/4左右,没有血缘关系的匹配率是几万甚至几十万分之一。素昧平生的两个人,将以造血干细胞这种特殊的方式建立联系,从此“血脉相连”,这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善良、世界的美好。
黑龙江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介绍,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开展已经20年的时间,大家对造血干细胞的知晓率越来越高,更多的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去奉献爱心。20年间,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库容量从几千人增加到11万人,捐赠成功者从以往每年5例左右增长到每年30例。这些成功捐赠的志愿者中以20~35岁的男性居多,他们来自社会上的各个行业,他们用爱、用热血为血液病患者撑起另一片天。
本报讯(实习生 杜卓轩 记者 杨艳文/摄)有这样一个微信群,群成员们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里面有医生、学生、公务员,也有农民、工人、自由职业者……虽然他们很多人并不相识,可是他们的故事却被人们熟知。他们用行动诠释爱,用热血给予血液病患者生的希望,挽救他们的生命、拯救他们的家庭。他们有一个相同而响亮的名字——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大爱无疆”是黑龙江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群的名字,在这里,183名群成员均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其中三人两次捐献。志愿者们常常把受捐者称为“有缘人”,他们都与“有缘人”素昧谋面,可“血脉相连”的深情成为彼此永远的牵挂。
捐献“元老”“志愿飞行”12次
一滴水给自然以希望,一份爱予生命以桥梁。64岁的徐连森是全省第二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也是“大爱无疆”群里的“元老”。“微信群成立之初是QQ群,仅有十几名志愿者在群里交流经验。当智能手机普及,大爱无疆微信群成立了,更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在群里沟通,并为新加入的志愿者加油鼓劲,为他们普及捐献的知识,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捐献。”徐连森介绍说。
造血干细胞捐献最适宜的年龄为18~55岁,2005年徐莲森45岁,“虽然年龄有点大,但符合要求,那咱就捐。”徐连森义无反顾。2010年徐连森由于调转工作,工作时间可以随时协调,此后的时间里,他经常“串休”参加省红十字会的志愿服务,为新加入的志愿者普及知识,对志愿者进行回访,带着不熟悉流程的志愿者进行体检……
退休后的徐连森志愿工作更加“繁忙”,将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采集的干细胞悬液第一时间送到患者的身边,成了他的“主要工作”。只要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定下捐献的日期,徐连森当天一大早就会拎着行李箱赶到采集点,等采集结束便第一时间带着带有志愿者体温的造血干细胞悬液赶赴机场,飞奔患者所在的城市。5年多的时间里,他去过广州、温州、西安、武汉、郑州、北京、重庆等地,“志愿飞行”达12次之多。每一次飞行,他都要紧紧看管着装有造血干细胞悬液的运送箱,“运送箱就代表着一条鲜活的生命,我丢了箱子都不能丢。”
徐连森是个“抠门”的人,可他仅仅对自己抠门,宁愿自己花钱都不愿意受捐者多花一分钱。“给患者省点是点,他们后期的治疗还要花费很多。”为了给患者省钱,每次徐连森的皮箱里都要带上自制的大面包,“面包就水,省钱又健康。”他开玩笑地说。
增重10斤,只为了“他”
半个月前,黑龙江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将即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张强(化名)拉入“大爱无疆”群中。“欢迎新同志”“队伍又壮大了”“村里又进新人了”……群里顿时沸腾了,欢迎表情包瞬时达到了几十条。“大家真热情,好暖心。”不善表达的张强腼腆地笑着。
24日,经过五个多小时,张强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成为黑龙江省第214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虽然略有疲惫,可是看到带有自己体温的造血干细胞悬液即将给自己的“有缘人”带来生的希望,张强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没想到作为一名普通人,我还能以这样的方式救人,让我感到很自豪。”
32岁的张强是七台河人,19岁时他希望加入中华骨髓库,可由于当时名额有限并未成功。2019年他开始捐献血小板,并成功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张强每个月都要捐献血小板,几年下来,捐献的次数近50次。
几年前加入中华骨髓库的承诺,今年就迎来了兑现的时刻。7月,顺利通过体检后,为了以更好的状态进行捐献,身体偏瘦的张强开始了“强身健体”计划,每天清晨200个俯卧撑、100个卷腹、100次哑铃、120个拉力带,晚上跑5公里,每天吃的很营养,牛肉、鱼虾都必不可少,2个多月的时间他增重10斤,达到更好的捐献标准。“我身体棒棒的,采集能更顺利一些。听说我的‘有缘人’是个学生,希望他能尽早战胜病魔,回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身边,拥抱美好的明天。”
造血干细胞知晓率增加,库容量变大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造血干细胞在近亲属之间的匹配率是1/4左右,没有血缘关系的匹配率是几万甚至几十万分之一。素昧平生的两个人,将以造血干细胞这种特殊的方式建立联系,从此“血脉相连”,这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善良、世界的美好。
黑龙江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介绍,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开展已经20年的时间,大家对造血干细胞的知晓率越来越高,更多的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去奉献爱心。20年间,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库容量从几千人增加到11万人,捐赠成功者从以往每年5例左右增长到每年30例。这些成功捐赠的志愿者中以20~35岁的男性居多,他们来自社会上的各个行业,他们用爱、用热血为血液病患者撑起另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