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美味“通稻香” 喜获大丰收
通河县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攥牢“农业芯片”
文章字数:993
  农技人员查看稻种。
  ■本报记者 罗彦坤
  金秋时节,黑土地上掀起丰收热潮。在通河县乌鸦泡镇农业园区,秋收与别处有所不同,这里的农民们正小心翼翼地用镰刀收割着一种特殊的水稻——通河生态稻“通稻香”系列稻种,他们正以实际行动守护和传承着这片土地上的“农业芯片”。
  农业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是种子,乡亲们从源头把控粮食品质,抓牢攥紧“农业芯片”。通河县柞树岗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付鹏飞告诉记者,如今“通稻香”稻种已推出1至6号6个品种,今年是第3年推广种植,稻米产量和品质有明显提升。
  3年前,通河生态稻米产业通过区域公用品牌公开征名活动,最终定名“通稻香”系列,稻米拳头产品逐步形成。通河生态稻育种工作开始得更早,已经有十余个年头。统一品种、统一肥药、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六统一”原则,对加快推进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稻种收获不能机械作业,只能人工收割。农民们采用人工收割的方式,将每一株稻穗小心翼翼地割下,并扎捆、运输、脱粒、晾晒。一个个装满稻种的纱网袋铺满合作社的晾晒场。“为了避免破坏种粒,稻种同样不能上烘干塔,只能自然晾干才能进仓库。”付鹏飞说。一般的稻种已经管理得这么精细,原种更受到“育婴式”呵护。
  在合作社库房的屋脊上高高挂着一排排小钩子,这是专门用来挂稻穗的。十几年来,通河稻种“北育南繁”的成果都在这里:这里的每一株稻穗都是乡亲们用剪刀精心挑拣出来,自然晾干后,坐飞机去海南崖州加代南繁。合作社负责人付鹏飞告诉记者,每年拿到海南崖州进行“北育南繁”的原种材料达2000多份,每一份原种材料都附带一张写满字的标签,详细记录着这一株稻的相关信息,比照看孩子都精细。
  为了掌握每年新米的食味值变化,付鹏飞有一套独特的办法:请人品尝。合作社选定了多为不沾烟酒的女性作为“鉴米师”,她们是每年新米的第一批真正食客,米饭在舌尖一打转,软糯值和检测结果相差无几。通过“鉴米师”的品尝和反馈,合作社能够及时了解新米的口感和品质变化,为后续的种植和加工提供有力支持。付鹏飞认为,实验室分析化验结果更精准,但把控“食味值”,让人来品尝更直接,新米的灵魂是唇齿留香,这必须得靠“吃”才能把握住。
  “通稻香”系列稻种喜获丰收,不仅是对农民们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也是通河县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守护“农业芯片”的生动实践。未来,通河县将继续秉承这一理念,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贡献更多力量。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