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之都释放高质量发展“热动能”
文章字数:2732
镇江日报采访团在哈尔滨博物馆采访。镇江日报记者 石小刚摄
编者按
哈尔滨文旅持续火热,不仅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也吸引了全国媒体的聚焦。日前,镇江日报采访团来到哈尔滨,他们走进景点街区、工业企业、高校院所,体验独特的城市文化,领略雄厚的产业基础,感受富集的科教资源,用笔触和镜头记录哈尔滨、宣传哈尔滨、推介哈尔滨。本报今日刊发采访团采写的文章,展示兄弟城市媒体人眼中的哈尔滨产业热、文旅热、开放热。
■镇江日报记者 吴韵晗 马坚
9月末,走在哈尔滨街头,五星红旗与各色鲜花随处可见,格外醒目,全市上下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
从“共和国长子”,到如今的“文旅新顶流”,哈尔滨经历了75年的风雨兼程。当皑皑的积雪融化,展露出厚重的黑土地,隐藏在这座冰雪之都中的是一颗炽热红心。这份从寒冷中生出的坚定力量,推动着哈尔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在产业经济、特色文旅、对外开放等方面不断突破、砥砺前行,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哈尔滨实践新篇章。
产业热
加快科技创新
培育新质生产力
作为黑龙江省会的哈尔滨,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也是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承担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一五”时期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中的13项。“三大动力”、哈飞集团等企业聚焦“国之重器”,为哈尔滨乃至全国的工业发展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70余年间,哈尔滨经历过重工业寒冬,也体验过迅猛发展。岁月更迭,初心不改,哈尔滨以滚石上山的闯劲、爬坡过坎的韧劲,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动能转换、增长方式转变。在三大动力路两侧,坐落着被誉为“三大动力”的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如今3家企业在哈尔滨电气集团麾下,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走创新路、闯改革关,推动我国电力工业蓬勃发展,日益走近世界电力装备制造业舞台的中央。哈尔滨电机厂党委宣传部部长富宏杰向记者介绍,自成立以来,哈尔滨电机厂创造了70余项“共和国第一”和“共和国之最”。2021年,该厂为白鹤滩水电站安装16台自主研制的百万千瓦功率水轮发电机组为全球单机容量最大,达世界领先水平。
东北轻合金责任有限公司创新研制的国产大飞机机翼板材,打破国外封锁;哈工大“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通过验收,我国首颗新体制通信试验卫星“龙江三号”发射成功……数不清的科技创新与现代化实践成果在哈尔滨诞生,新兴产业正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形成。
据统计,目前哈市累计建成省级数字化车间112个、智能化工厂5个。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电机厂崭新高大的汽轮发电机冲片自动叠装车间生产线上,黄色的机械臂上下翻飞,精准装配。据介绍,“十四五”期间,哈电集团将投资10亿元建设“数字哈电”。哈尔滨,这座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正积极推动“数实融合”的生动实践,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拼科技开辟新赛道,上项目积蓄新动能。今年9月1日,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黑龙江)开幕。其间,哈尔滨成功签约126亿元的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项目、50亿元的电力装备制造基地提升项目、40亿元的船舶制造与绿色港航融合示范项目、20亿元的储能装备制造项目、6.5亿元的先进材料集成制造基地项目等。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哈尔滨经济腾飞持续注入生机活力。
文旅热
发展全域全季旅游
拓展新场景新业态
冰天雪地的哈尔滨火了!2023年末到2024年初,“去‘尔滨’看看”火遍大江南北,冰雪旅游成为最热关键词。数据显示,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8743.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48.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冰雪旅游的热度并非昙花一现。近日,记者沿路走访哈尔滨主要文旅景点,建筑艺术广场上依旧满是身着俄式公主裙的旅拍者,中央大街上始终有举着马迭尔冰棍拍照的背包客,极地馆、博物馆、“七三一”罪证陈列馆等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红专街早市、道里菜市场、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等更是美食爱好者汇聚成群。
从“冰雪季”到“避暑季”,哈尔滨持续发力,精心策划,让夏日游延续冰雪游的火爆,实现“全域全季”旅游竞相发展。年客流量超过1.2亿人次的百年老街中央大街,仍在持续升级改造,不断引进新业态,并进行老建筑的活化利用;四季冰雪馆打造“一年四季看冰雕”的全新场景,让“冰雪奇缘”在夏季延续浪漫;《摇滚莫扎特》《雷雨》《天鹅湖》等音乐剧、话剧、芭蕾舞剧的演出,让哈尔滨“音乐之城”的名气格外响亮。
2025年2月,哈尔滨将迎来第九届亚冬会。作为“双亚冬之城”,曾经举办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的哈尔滨,如今更加成熟、美丽、自信,在城市风貌、场馆搭建、群众活动等多方面建设中持续发力,向亚洲、向世界再次发出独属于哈尔滨的“冰雪邀约”。
开放热
搭建跨境经贸平台
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
建立之初,哈尔滨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因是中东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而商贾云集、文化繁荣。20世纪初,有33个国家的数十万侨民在这里生活,19个国家在这里设立领事馆,哈尔滨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中心,“融合”是这里的关键词。如今,这里更是主动服务并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振兴发展。
“要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这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时,对龙江“开放”提出的重要要求。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哈尔滨在全省对外开放中扛起省会担当,加速构建“买全国卖全俄,买全俄卖全国”经贸格局,建立跨境贸易平台,扩大俄罗斯大宗商品进口规模,挖掘贸易增量;全市多家对外贸易企业与拉美中国国际贸易协会来自不同领域的12家阿根廷企业建立联络机制,为新的出口市场和投资机会找到合作契合点……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哈尔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0.0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5%,创历史同期新高。
走在哈尔滨的商业街上,中俄友好贸易商店随处可见。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片区积极推动制度创新、产业合作、物流畅通、园区承载、金融服务、人才培养、政策供给、服务保障等“八个再提升”,着力打造战略赋能、市场开放、联运直达、拎包入住、对俄结算、产教融合、成本洼地、营商环境等“八个新优势”,努力打造成为对俄及东北亚合作的核心枢纽。如今的哈尔滨,已开通“哈欧”“哈俄”国际班列,辐射俄罗斯123个城市;搭建“龙贸通”平台,实现15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铁路运踪数据100%覆盖;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创新发展正深度融入区域合作。
因贸易往来而建成繁荣的哈尔滨,百年来,始终保持着包容并蓄、开放进取的心态。新中国成立75年来,哈尔滨稳扎稳打、砥砺奋发,在融合发展的浪潮中不断突破自我,展现出独特的城市魅力与国际视野。如今,这座曾经的“晒渔网场”已蜕变为一座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哈尔滨的未来,将在创新与传承的交织中,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编者按
哈尔滨文旅持续火热,不仅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也吸引了全国媒体的聚焦。日前,镇江日报采访团来到哈尔滨,他们走进景点街区、工业企业、高校院所,体验独特的城市文化,领略雄厚的产业基础,感受富集的科教资源,用笔触和镜头记录哈尔滨、宣传哈尔滨、推介哈尔滨。本报今日刊发采访团采写的文章,展示兄弟城市媒体人眼中的哈尔滨产业热、文旅热、开放热。
■镇江日报记者 吴韵晗 马坚
9月末,走在哈尔滨街头,五星红旗与各色鲜花随处可见,格外醒目,全市上下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
从“共和国长子”,到如今的“文旅新顶流”,哈尔滨经历了75年的风雨兼程。当皑皑的积雪融化,展露出厚重的黑土地,隐藏在这座冰雪之都中的是一颗炽热红心。这份从寒冷中生出的坚定力量,推动着哈尔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在产业经济、特色文旅、对外开放等方面不断突破、砥砺前行,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哈尔滨实践新篇章。
产业热
加快科技创新
培育新质生产力
作为黑龙江省会的哈尔滨,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也是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承担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一五”时期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中的13项。“三大动力”、哈飞集团等企业聚焦“国之重器”,为哈尔滨乃至全国的工业发展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70余年间,哈尔滨经历过重工业寒冬,也体验过迅猛发展。岁月更迭,初心不改,哈尔滨以滚石上山的闯劲、爬坡过坎的韧劲,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动能转换、增长方式转变。在三大动力路两侧,坐落着被誉为“三大动力”的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如今3家企业在哈尔滨电气集团麾下,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走创新路、闯改革关,推动我国电力工业蓬勃发展,日益走近世界电力装备制造业舞台的中央。哈尔滨电机厂党委宣传部部长富宏杰向记者介绍,自成立以来,哈尔滨电机厂创造了70余项“共和国第一”和“共和国之最”。2021年,该厂为白鹤滩水电站安装16台自主研制的百万千瓦功率水轮发电机组为全球单机容量最大,达世界领先水平。
东北轻合金责任有限公司创新研制的国产大飞机机翼板材,打破国外封锁;哈工大“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通过验收,我国首颗新体制通信试验卫星“龙江三号”发射成功……数不清的科技创新与现代化实践成果在哈尔滨诞生,新兴产业正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形成。
据统计,目前哈市累计建成省级数字化车间112个、智能化工厂5个。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电机厂崭新高大的汽轮发电机冲片自动叠装车间生产线上,黄色的机械臂上下翻飞,精准装配。据介绍,“十四五”期间,哈电集团将投资10亿元建设“数字哈电”。哈尔滨,这座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正积极推动“数实融合”的生动实践,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拼科技开辟新赛道,上项目积蓄新动能。今年9月1日,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黑龙江)开幕。其间,哈尔滨成功签约126亿元的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项目、50亿元的电力装备制造基地提升项目、40亿元的船舶制造与绿色港航融合示范项目、20亿元的储能装备制造项目、6.5亿元的先进材料集成制造基地项目等。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哈尔滨经济腾飞持续注入生机活力。
文旅热
发展全域全季旅游
拓展新场景新业态
冰天雪地的哈尔滨火了!2023年末到2024年初,“去‘尔滨’看看”火遍大江南北,冰雪旅游成为最热关键词。数据显示,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8743.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48.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冰雪旅游的热度并非昙花一现。近日,记者沿路走访哈尔滨主要文旅景点,建筑艺术广场上依旧满是身着俄式公主裙的旅拍者,中央大街上始终有举着马迭尔冰棍拍照的背包客,极地馆、博物馆、“七三一”罪证陈列馆等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红专街早市、道里菜市场、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等更是美食爱好者汇聚成群。
从“冰雪季”到“避暑季”,哈尔滨持续发力,精心策划,让夏日游延续冰雪游的火爆,实现“全域全季”旅游竞相发展。年客流量超过1.2亿人次的百年老街中央大街,仍在持续升级改造,不断引进新业态,并进行老建筑的活化利用;四季冰雪馆打造“一年四季看冰雕”的全新场景,让“冰雪奇缘”在夏季延续浪漫;《摇滚莫扎特》《雷雨》《天鹅湖》等音乐剧、话剧、芭蕾舞剧的演出,让哈尔滨“音乐之城”的名气格外响亮。
2025年2月,哈尔滨将迎来第九届亚冬会。作为“双亚冬之城”,曾经举办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的哈尔滨,如今更加成熟、美丽、自信,在城市风貌、场馆搭建、群众活动等多方面建设中持续发力,向亚洲、向世界再次发出独属于哈尔滨的“冰雪邀约”。
开放热
搭建跨境经贸平台
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
建立之初,哈尔滨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因是中东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而商贾云集、文化繁荣。20世纪初,有33个国家的数十万侨民在这里生活,19个国家在这里设立领事馆,哈尔滨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中心,“融合”是这里的关键词。如今,这里更是主动服务并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振兴发展。
“要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这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时,对龙江“开放”提出的重要要求。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哈尔滨在全省对外开放中扛起省会担当,加速构建“买全国卖全俄,买全俄卖全国”经贸格局,建立跨境贸易平台,扩大俄罗斯大宗商品进口规模,挖掘贸易增量;全市多家对外贸易企业与拉美中国国际贸易协会来自不同领域的12家阿根廷企业建立联络机制,为新的出口市场和投资机会找到合作契合点……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哈尔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0.0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5%,创历史同期新高。
走在哈尔滨的商业街上,中俄友好贸易商店随处可见。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片区积极推动制度创新、产业合作、物流畅通、园区承载、金融服务、人才培养、政策供给、服务保障等“八个再提升”,着力打造战略赋能、市场开放、联运直达、拎包入住、对俄结算、产教融合、成本洼地、营商环境等“八个新优势”,努力打造成为对俄及东北亚合作的核心枢纽。如今的哈尔滨,已开通“哈欧”“哈俄”国际班列,辐射俄罗斯123个城市;搭建“龙贸通”平台,实现15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铁路运踪数据100%覆盖;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创新发展正深度融入区域合作。
因贸易往来而建成繁荣的哈尔滨,百年来,始终保持着包容并蓄、开放进取的心态。新中国成立75年来,哈尔滨稳扎稳打、砥砺奋发,在融合发展的浪潮中不断突破自我,展现出独特的城市魅力与国际视野。如今,这座曾经的“晒渔网场”已蜕变为一座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哈尔滨的未来,将在创新与传承的交织中,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