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波和周树荣一起秋收。(资料片)
本报记者 张爱民
“十一”假期临近,哈投集团太平房产经营公司总部第一团支部书记、宣传委员刘宏波已经提前准备这个假期的调休,仅有4天假期的他这一次出行心中倍有挂牵。准备好礼物,他要赶往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五家子三屯,看望68岁的“干妈”周树荣,并帮助老人完成每年一次的6亩玉米地的收割。而公主岭市的那头,“干妈”周树荣也满心欢喜地期待自己的“兵儿子”回家。
这是一段跨越十七年的感人故事,不仅是一个“兵儿子”与失独妈妈的故事,更是对无血缘亲情的美好诠释。
不幸中的万幸,失独夫妇有了哈籍“兵儿子”
一身八年戎装,雕刻着忠诚与执着,一声“爸妈”,许下了责任与担当。2007年,20岁的刘宏波是武警吉林省总队二支队六中队的一名一级士官。他参与了当地政府和部队联合开展的“结国策亲情、暖孤独之心”活动,成为了公主岭市范家屯镇失独家庭赵学文和周树荣夫妇的“兵儿子”。当时,赵学文和周树荣夫妇刚经历了丧子之痛,家庭陷入沉寂和悲痛之中。
刘宏波第一次走进老人家中时,看到破旧的门窗和尘封的家具,特别是看到老人因孩子离世而对生活失去希望,他决心用自己的爱心和孝心填补老人“亲情”的缺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宏波利用放假和休息时间一趟趟去公主岭“探亲”,为老人打水、做饭、干农活。他还帮老人置办米、面、粮、油等生活必需品,将部队里穿过的迷彩服、军用背心、胶鞋等给老人带去,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成为两位老人心中最珍贵的礼物。
村里的乡亲们都说,自从有了刘宏波这个“兵儿子”,赵学文和周树荣脸上的笑容多了,老人家也常骄傲地跟乡亲们谈起自己的“兵儿子”。
转业回哈亲情不断,“顶梁柱”为失独干爸送终
2010年,赵学文患上尿毒症,随着病情加重,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家里失去了唯一的劳动力,刘宏波成了这个家的“顶梁柱”。老人一有事儿召唤,他马上赶到,为二老解决难题;每年秋收,他赶回去帮老人收割6亩地的玉米已成惯例。
2012年,刘宏波转业回到哈尔滨,成为哈投集团的一名员工。虽然身在两地,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认下的“爸妈”。平时通过电话和视频保持联系,关心二老的生活;每逢节假日和秋收时节,他都会带着哈尔滨红肠、香烟、白酒等礼物回到范家屯,陪老人过节,并帮助老两口完成秋收。刘宏波还把自己在部队获得的荣誉证书和奖章留给老人,他说:“两位老人的家就是我刘宏波的家,我会常回家的。”
2016年国庆节,刘宏波与干爸干妈度过了一个丰收的假期,带着团聚的喜悦、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哈市。几天后,干妈周树荣突然打来电话:“儿子,你爸突发脑溢血,快不行了,你赶紧回来看他最后一眼吧。”刘宏波立刻赶到公主岭市看望病危的老人。赵学文看到刘宏波回来,拉着他的手安详地“走”了。周树荣说:“你爸这是在等你回来呀……”在为“干爸”料理后事的三天里,刘宏波承担了亲生儿子所有的责任,按照当地习俗送老人最后一程。
病床前守护五昼夜,“兵儿子”感动更多热心人
丈夫离世后,周树荣一个人生活,刘宏波对老人的惦记和照顾就更多了,一有时间,他就买火车票去公主岭市范家屯镇看望“母亲”。刘宏波保存的一叠火车票根,承载了多年来他对周树荣的惦记和母子深情。
疫情期间,刘宏波无法前往看望干妈,就随时用电话和视频陪老人唠嗑,共渡难关。2023年5月初,刘宏波再次带着大包小裹东西赶到公主岭看望老人。细心的刘宏波发现,周树荣老人行走有些费劲,老人说是腰疼。他立即联系老人的外甥女,一起将周树荣送到医院检查。医生确诊,老人因腰椎压迫神经,导致下肢无法正常行走,建议立即手术。住院期间,刘宏波连续照顾老人五天五夜,同室病友和家属称赞不已。周树荣自豪地说:“他是我儿子,是国家给我送的‘兵儿子’,跟亲生的一样亲!”
随着周树荣年龄增大、行动不便,越来越需要人随时陪伴,可是刘宏波和老人相隔两地,自己还有工作,无法每天在老人身边照顾。今年8月22日,刘宏波又回到心心念念的范家屯镇,这次,带去了自己单位领导对周树荣老人的关怀和祝福,还带去了长春市都市靓点雷锋车队的爱心大米、白面、豆油等慰问品。雷锋车队总队长李延辉、副总队长周金瑞承诺,在刘宏波回哈工作期间,由雷锋车队成员就近照顾周树荣老人,将爱和温暖继续传递下去。这一举动,立即解决了刘宏波人在哈尔滨、无法及时照料年迈干妈的后顾之忧。
记者手记
无论在军营、还是转业回到哈尔滨,刘宏波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都以优异的表现获得社会广泛认可,他先后获得“学习雷锋先进个人”“道德模范”“哈尔滨市新一代创优青年标兵”等荣誉称号。
上一个冰雪季,哈尔滨火爆“出圈”,为了宣传家乡、助力亚冬会,刘宏波又以家乡推荐官的身份,发起了“当好龙江东道主,温暖助游八方客”宣传大使助力家乡活动。有爱有行动,刘宏波好样的!
扫描“冰城+”二维码参与活动
扫描新晚报视频号二维码 参与“文明短视频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