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晓斌老师给学生们上冰雕课。
姜晓斌老师讲评画稿。 本报记者 张巍 纪天伟文/摄
有人说,冰雪艺术用三季的积淀,只为冬天那一季的绽放。而在位于成高子镇的哈46中学,夏末秋初时节学生就已经在冰雕课上放飞想象力……
在第40个教师节前夕,记者来到距市中心几十公里处的第46中学,未入校门先被一面巨幅楼体彩绘吸引,楼角一个穿着旧工服的人正在给砖墙抹水泥。“请问,姜晓斌老师在哪?”那人起身笑迎,“你们来了,等我会儿,好不容易整来的水泥不抹完就干了……”眼前这个一身灰、两手泥、豆大的汗珠顺着黝黑脸颊滑入衣领的人,实在难与省级名师工作室“姜晓斌冰雪艺术工作室”的主持人扯上关系。可正是眼前这双粘满泥灰的手,把学生送上了国际冰雪雕大赛的领奖台,圆了300多名村娃的大学梦。师泽如光,虽微致远。年复一年,从姜晓斌那间简陋的工作室走出了一批批的大学生,而默默守望在原地的他始终是学生眼中的那束光……
冰雪艺术融入美术课,激活乡村教育的静水
走进姜晓斌的冰雪艺术工作室,几名初中部的学生正在刻版画。“等我换件衣服,咱就上冰雕课。”姜晓斌把工服随手一扔就跑了出去。不一会儿,走廊深处传来拖拽重物的声响,不知姜老师从哪儿拖来一块百十来斤的冰块,戴上棉手套,双手一抱,膝盖一顶就把大冰块放在铺着棉被的桌上。见记者表情惊讶,他说:“我这有两个冰柜,冻的冰都是我冬天从江边捡了雇车拉回来的,所以我的孩子们夏天也能上冰雕课……”
1997年,姜老师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从呼兰师专毕业,分配到46中学当了一名美术教师,在他之前,学校已经许久没有美术老师了。46中学是初高中一体的乡村中学,学生以留守孩子为主,学生们能来上学已属不易,如何开展美术课成了困扰姜晓斌的难题。1998年冬天,校园里的皑皑白雪让他萌生办校园冰雪节的冲动。他把学校里闲置的篮板、黑板钉成箱子,带着学生们把积雪一锹锹装进去,再站上去踩实做成2米见方的雪块,用自制雪铲、刻刀将冰冷的雪块雕成了有温度的模样。就这样46中首届“校园冰雪艺术节”办了起来,一办就是23届。
“冰雪艺术是一门绿色的艺术,成本低,以冰雪艺术课引领的校本课程能让农村孩子都愿意参与到美术课中来。”姜晓斌说。2012年,他开发的校本课程《雕课》出版,提高了学校的美育普及率,让学生们有了更广阔的艺术空间。丰富的冬季校园文化令46中学获得市冰雪活动先进学校、省冰雪艺术特色学校等称号,姜老师也获得了冰雪艺术大师的美誉。
为了做好冰雪艺术的传播者,他成立了姜晓斌冰雪艺术名师工作室,把宝贵的经验无私传授给年轻教师。他带领37名工作室成员把冰雪艺术的种子撒满龙江校园。2023年,省教育厅批准姜晓斌成为省级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2024年,他带领工作室成员参加国际青少年冰雕比赛,多件冰雪艺术品获奖;在省雪雕比赛中,工作室成员单位46中、8中、122中获得大赛的一、二、三等奖,2024年国际雪雕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姜晓斌的工作室获得了“全国优秀名师工作室”称号。
村娃“造梦师”,让学生走上国际大赛领奖台
“可别叫我冰雪艺术大师,我没学过冰雪雕,都是自己琢磨的,就是个冰雪雕师傅。”姜老师口中的冰雪雕师傅,是屡次在国际冰雪雕大赛中获奖、两次代表中国赴俄罗斯参加国际冰雕比赛获优胜奖,并把学生带上国际大赛领奖台,用美轮美奂的冰雪雕艺术为村娃“造梦”的人。
以冰雪为纸,以刻刀为笔,雕刻出晶莹剔透的冰雪画卷。姜晓斌拥有让极寒的冰雪幻化为美丽童话的魔力,吸引了一批批“追梦者”。对于冰雪雕塑者来说,满脸冰、一身雪、睫毛挂满白霜、手套结上厚厚的冰壳是常态,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户外,江上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也挡不住姜老师和学生们内心的热爱。姜老师每年都会在校园冰雪艺术节中选拔好苗子,组成冰雪雕塑队进行训练,参加各种比赛,以赛促学。多年来,他的学生获得过初、高中所有冰雪比赛的一等奖最高分,曾三次获得省雪雕比赛冠军,2018年还获得全国比赛的冠军。2020年,他教过的学生王克景设计雕刻的《庇护》,获得了国际冰雕比赛特别奖。
“王克景初中跟我学冰雪雕刻,高中跟我学画画,2014年考上青岛大学,2018年考上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现在是杭州一家考研培训机构的校长,也是一名自由画家;武强上学时参加过好几次国际冰雪雕比赛,当兵复员后做了冰雪雕师傅,后来还被请到美国去做冰雪雕;李德滨当了老师;王磊、焦强大学毕业后合伙在北京办了学校教成人画画;于洋嘉悦去年考上哈师大了……”说起自己的学生,姜晓斌笑出一脸的褶皱,每一道褶皱都透着骄傲和幸福。
如果说冰雪是每个哈尔滨孩子童年最美丽、最欢乐的记忆,那么姜老师与孩子们的童年因与冰雪结缘,人生便有了不一样的轨迹。
2007年前没出过本科生,如今300多名学生考上大学
心有繁花,一路芳华。姜晓斌不断向下扎根,持续向上生长,更在热爱中燃烧。只要在常规美术课中发现学艺术的苗子他便会抓住不放,倾注他能给予的一切,帮助学生在艺术的世界里找到自信。从2007年,武美娜考上黑河学院,成为46中走出的第一个本科生。之后,陆续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哈师大等大学的校门。学校高考升学率成了普高里的标杆,家长看到了希望,他便带动学校书法、音乐、体育等学科学生的高考之路。多年来,已有300多名特长生通过不同的专业考入了理想的大学。
说起恩师姜晓斌,王克景说:“20多年,让我们从原来的师生变成现在的哥们。我是从学校的冰雪活动中认识姜老师的,当时他孤身一人将冰雪文化带进学校,不图名利,一坚持就是20多年。那年,我们一起组队参加国际雪雕比赛拿下了大奖,姜老师激动地抱着我说,‘我终于带着自己的学生完成了国际比赛’。那一刻我们相拥而泣,只有我们知道这些年的不易。”那些年的三九天,姜老师都会带着学生们天还没亮就背着工具去江边,再从江上徒步去太阳岛参加比赛。为了练手,他们在江上捡碎冰块练冰雕,在校园里堆雪块练雪雕。“为了让我们锻炼技术,老师会争取每一次参赛机会。为了我们有更好出路,他无偿教我们绘画和雕刻。当初若不是他到家里劝我父母放弃让我读中专的想法,我也不会考上大学,成为一名艺术从业者。”言语间,王克景的眼中有盈盈亮光。
学生圆了他的“美院”梦,他悄然入了学生的心
“吴燕楠、杨澜、张羚相继考上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王磊以全国第二名考入中央民族大学;王克景考上了中国美术学院……哎呀!我的‘大美院’梦圆了!”学生们以优异的成绩,弥补了姜晓斌当年没能上美院的遗憾。
姜老师从没想停下脚步,他给培训学生的画室起名“零感”,一切从零开始。他相信:等风来不如追风去,用力成长才有力量,向前奔跑才能抵达。当年,乡村中学的孩子吃饭都成问题,更别说花钱出去上艺术课了。为了让这些孩子能有出路,假期里他义务教学生画画,还管饭。为了省钱,他在画室楼底下砌了两口土灶,给孩子们做饭吃,炖鱼、做叫花鸡、烤羊腿……寒来暑往,为了这些学生他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日,空闲时都用在了学校的画室里。楼梯下两口大锅见证了师生情意,如今这些学生都已成家立业,外地的学生只要来哈尔滨,必来学校找姜老师烤一回羊腿,他们说多年在外就念着这个味儿……
姜老师的儿子在哈三中群力校区上学,为了孩子,夫妻俩在附近租了房。从群三到46中,38公里的路程,为了不耽误给艺术生上7点的课,他每天5点就出门,骑2小时车到成高子镇。每天到画室成了姜晓斌的习惯。疫情期间不到校上班,公交车也很少,常年跑马拉松的他就跑3个小时到学校,来回跑76公里,就为到工作室来看看,虽空如一人,但他心里踏实。
20多年来,姜晓斌在学生们的口中从“姜老师”变成了“老姜”,他既是学生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大家长和朋友。王磊父亲有严重眼疾,母亲在外打工,姜老师就免费教他画画,假期还带他去给驾校画墙画,挣了4000元全给了王磊带父亲去看病。2013年,王磊以全国第二名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成为46中建校以来第一个考进北京的学生。疫情期间,画室开不了,姜老师就骑车几十公里到学生家楼下,在户外戴着口罩做指导。2023年,他的学生于洋嘉悦考上了哈尔滨师范大学。
姜晓斌说,学艺术的孩子们必须得接触自然,大自然的色彩和灵动是在教室里感受不到的,走出去还能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带着学生冬天去滑雪、春天去爬山、夏天去海边、秋天又去钻树林。“其实每次带学生写生我心都是悬着的。啥时候回到成高子、下车点名一个不少,我的心才能放下。”姜老师说,有一次他带学生上山写生,听说有人掉下去了,他差点儿没晕过去,最后好在没事。他当时发誓,再也不带学生出去写生了,可下次他又兴致高涨地带学生们出去了。毕业多年的学生说:“人生没有送分题,好在那些年,姜老师教过我们标准答案。”
27年来,校园里每束熹微晨光中出现的身影是他,每片清冷夜光下离开的背影还是他。当阳光洒满校园,梦想的种子在这里扎根,万千幼苗在这里成长,50岁的姜晓斌仍默默守望在原地,目送学生们自信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