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

字数:1,854 2024年09月09日 国内
  (上接第一版)
  打造新链条
  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哈工大空间机械臂等多项“硬核”技术为神舟十五号等大国重器保驾护航,哈工程“星海1000”极地探测无人潜器探幽北极……哈尔滨在航空航天、农业育种等领域不断取得创新成果,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对国家战略形成有力支撑。
  哈尔滨以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为突破口,发挥产业底蕴和科技优势,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产业协同发展,形成集群效应。以航空工业哈飞、中国航发东安、东北轻合金3家企业为龙头,哈尔滨市聚集产业核心配套企业百余家。航空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其中,航空工业哈飞研制的AC332直升机首飞成功、Y-12F运输机取得欧洲适航许可证。航发东安研制的涡轴-16发动机正式交付,作为中国首款可用于7吨级双发直升机的涡轴发动机,性能超过了国际同类发动机水平。
  夯实产业基础,再造产业优势。哈尔滨支持生物育种科研攻关,依托龙科种业、大北农集团、深圳基因组所等单位组建“黑龙江深哈玉米生物育种产业技术联盟”,推动开展2个抗穗腐病玉米新品种科研创新,并开展展示及评价服务,为新品种转化提供数据支持。
  支持哈工大、省农科院、秸乐农业等校所企业开展秸秆生产纸地膜、秸秆炭化生产有机肥,累计处理秸秆综合、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500万吨以上,生产肥料200万吨以上,实现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研究、推广一体化整合。
  哈尔滨形成了“龙头企业+新技术”推动成果转化的“哈电海洋智装—哈工程”模式,通过企校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全力进军海洋工程领域,2023年“猎鲸1号”订单超8000万元。
  全面实施环哈工大、哈工程、黑科大、哈兽研4个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初步形成以哈工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哈工程科创综合体等为标志的创新资源整合平台、以西恩科技、星网动力等一批新质生产力企业为代表的高度活跃的创新企业集群。
  哈大齐自创区哈尔滨片区内,工大卫星研发智造总部基地开工建设,科友半导体突破8英寸碳化硅衬底量产关键技术,龙江学子创业园一期建成,达产后产业规模将达20亿元。
  哈尔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把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载体,搭创新平台、抓攻关项目、促成果转化、育创新生态。
  2023年以来,全市新增各类科技创新平台47个。其中全国重点实验室5个、省重点实验室10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省新型研发机构4个。推动冶炼智能巡检系统、新能源船舶动力系统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62项,形成新产品、新品种55个,形成发明专利217项。推动飞机超大尺寸复杂曲率壁板成型技术、商业卫星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等1700余项成果实现就地转化及产业化。
  构建新平台
  建成全省首家科技大市场
  2023年11月30日,哈尔滨科技大市场正式启动。这是哈尔滨市为落实总书记“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重要指示精神推出的一项基础性、示范性工程。
  科技大市场突出“科技服务+技术交易”模式,设立“汇聚、展示、评价、交易、金融、培育、服务、合作、衔接”等九大功能板块,为科技成果交易双方提供评价估值、交易对接、公开竞价、项目孵化、科技金融等专业化服务。
  “科技大市场让我们的智能供电产品成功与上下游市场对接,为我们这些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哈尔滨工大微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穆盛名说,“这也坚定了我们在哈尔滨投资兴业的信心。”
  8月27日,智慧供电与智能巡检产品技术推介会在哈尔滨科技大市场举行。“工大微识”创新研发的“数字化低压用电管理系统”和智能断路器在会上进行了专题推介。这是市科技大市场第二十五期“周二有约”人工智能系列专题活动。
  目前,科技大市场已入驻专业机构39家,共征集技术需求262项,对接落地149项,汇聚可转化成果604项,项目成交30项,成交额2.5亿元。
  科技大市场常态化开展科创活动。组织开展技术对接、融资路演、辅导培训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180场,吸引各类科研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单位超过2000家,形成“周二有约”“科创星期一”等系列活动品牌,推动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打造永不落幕的科技大集市。
  市科技局副局长赵雷说,建设哈尔滨科技大市场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重要指示的精准诠释,旨在构建科技成果供需桥梁,提高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畅通科技、产业和金融的良性循环,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潮起松江,满目风光。新起点上,哈尔滨市坚持科技兴市,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建设“创新龙江”“科技强国”贡献“哈尔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