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老字号”历久弥新,“新场景”接续涌现。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暑期日均接待游客五万人次,热度空前——
百年“老道外”乘风焕“新生”
文章字数:3561
  中华巴洛克美食墙。
  夜晚,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内人流涌动。
  百年“老字号”张包铺店外的等位区内已坐满食客。
  中华巴洛克老街区。
  游客身着汉服变装“穿越”,体验观大戏、逛集市等场景。
  游客游览老建筑。
  极具怀旧情怀的冷饮厅。
  ■本报记者 杜菲菲文/摄
  夜幕降临,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内灯火璀璨。21时许,收拾妥当的“老字号”张包铺已打烊,店长王丽站在店门口,习惯性望向“百年餐饮老街”南二道街的另一端。此时街上仍人流涌动、热闹十足。
  “街区变了!”王丽的直观感受尤为明显:“以前这个时间,商家陆续打烊,站在街口几乎能数清街上的人数,哪像现在人挨着人、根本望不到远处!”对于变化,她颇有作为街区“一份子”的荣耀感。
  老街区的高人气不仅体现在夜晚。来自道外区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这个暑期,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日均接待游客5万人次,周末达到6万人次,创下历史最高峰值。其中,中午、傍晚时分客流均较为集中。
  作为道外区标志性旅游街区,百年“中华巴洛克”在“尔滨”文旅市场持续火热的加持下,已然“新生”。它迎接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不再只是道外人的道外”。
  烟火气满满
  外地客寻“味”而来,餐饮“老字号”火爆
  百年历史的文化积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貌、传统味道的市井小吃……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拥有国内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有着浑然天成的文旅“基因”。
  青岛游客林倩曾在网络平台刷到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有关航拍视频,被街区历史文化风貌所吸引的她,将此列为到哈必访地。令她印象深刻还有评论区网友的形容,称“这里热闹的景象犹如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每到一个城市,我都喜欢去感受当地文化和市民生活。”林倩说,“街区里颇具历史感的院落四通八达,很多饭店还将就餐区摆在街上、大院里,一边赏特色建筑,一边品地方小吃、看人来人往,身边围绕的是满满烟火气!”
  历史味、文化味、市井味,在一街一巷里有机融合。和林倩一样,很多游客“打卡”老道外,正是寻“味”而来。美食林立的南二道街当属必游的“风味街”。
  上午10时,距离开门迎客还有半小时,百年“老字号”张包铺店外的等位区内已坐满食客。“知道他家排骨包子是特色、特别火,我早晨8时就过来排队了。”来自齐齐哈尔的王聪说,前段时间来哈,他由于时间匆忙没排上号,所以这次时间备得特别足,“一定要把美食吃到嘴”。
  “大家请进屋!”伴随服务员的招呼声,张包铺店内上下两层楼的42张餐台“秒空”,在前台等候外带的食客也瞬间排至20号。
  “现在的到店客流与冬季哈尔滨火爆‘出圈’之时相比更多了,食客以外地游客居多。”店长王丽说,近期,到店就餐平均需等位30桌左右;店铺日均销售包子4000个,相较去年同期增加20%。
  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用餐时间排队等位已成为常态。数据显示,暑期里,街区大客流主要集中在11时至12时、17时至19时两个“饭口”。这也印证了街区餐饮业的火爆。
  “太忙了,谁能想到干餐饮的能吃不上饭!”李氏熏酱老街砂锅居是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一二期改造工程完工后首批进驻的“老字号”之一,店长代丽随“老店”在街区耕耘10余载,在这个暑假,真切感受到不同往日的爆棚客流。
  代丽说,自冰雪季客流明显增多后,李氏熏酱老街砂锅居在街区内的两家店铺共增加了10多名人手,可仍是“全店人员从早到晚几乎一天‘不歇脚’”,本就不胖的她至今已在“忙忙活活”间瘦了整整10斤。
  新业态涌现
  “游娱食购赏”全面“上新”
  “街区店多了、人多了,气氛更年轻,这还是我认识的‘老道外’吗!”时隔一年,从深圳回哈探亲的杨冰再次来到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感到“陌生”而“新鲜”。她像是初次来此的游客,与见到的“小熊阳台“、创意“面包树”、“我爱中华巴洛克”拍照墙等一一合影留念。
  喝杯奶茶,仿佛已成为很多年轻人逛街的“必选项”。去年起,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长”出一家又一家奶茶、咖啡店,至今已汇聚霸王茶姬、蜜雪冰城、瑞幸咖啡、库迪咖啡、漫咖啡等13家奶咖店,在较为集聚的南二道街北段,游客几乎走上数米就可偶遇一家。
  冰雪季游客攀升,推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游、娱、食、购、赏”等领域业态接续“上新”,文旅消费新场景得以不断拓展。年初以来,街区新增文创产品、茶饮、餐饮等业态商户47家。
  “有效客流是开店的核心,我来街区考察多次,觉得人气够、有市场。”于先生是一家品牌茶饮的加盟商,相较于进驻商场的茶饮店,他投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这家店规模大了数倍,上下两层共250余平方米,整个二层均为客座休息区。他说,店铺已运营3个多月,市场符合预期。记者注意到,傍晚18时许,店内点单区客流不断,二楼50余个座位已“满客”。
  创意餐饮、主题书店、主题博物馆……街区里新增的多元业态与场景,颇具文化气息,让游客邂逅“老道外”时,可以更加沉浸式、慢下来,细细品味。
  在“老味”云集的街区,红事会餐饮集团旗下红门御宴、威虎山下铁锅炖两大创意餐饮于去年9月、今年年初相继进驻,分别打造“游+宴”、智取威虎山等沉浸式场景。游客可身着汉服变装“穿越”,体验观大戏、逛集市等场景;也可置身民国风的建筑中,感受历史风云。
  “两家店的‘内核’均是从文化出发,通过将传统文化、历史故事与餐饮文化相融合,打造‘老道外’全新文旅打卡地。”餐厅总经理徐海凡说,营业以来两店颇受好评。暑期里,客流均处爆满状态,其中外地游客占比约70%。
  南三道街上,今年1月投入运营的中华巴洛克创意设计中心,也已成为街区新晋“文化会客厅”,不仅吸引国内众多文化学者到访,其融合创意设计、商业策展等元素相继推出的“串门儿”“东北振兴二厂”“不菜市场”等主题展,也成为游客拍照打卡、选购特色“尔滨”伴手礼的驻足地。
  “我们致力于集聚优秀年轻设计师,不断研发各类哈尔滨主题文创产品,通过文化创意打造新的消费场景,展现‘老道外’的历史文化。”中华巴洛克创意设计中心负责人于冰说。
  风从何处来
  “天时地利人和”造就厚积薄发
  “‘老道外’火了,已经不再仅仅是‘道外人’的道外了!”这是作为家族“冷饮三代”的王女士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开店的主要原因。
  在她经营的“我们的旧时光冷饮厅”内,主营香蕉冰棍、奶油冰棍等“80后”的回忆。店内装修也极具怀旧情怀,哈产的老式缝纫机、钟表,各式当年走街串巷售卖冰糕时所需的冰糕勺、冰糕桶,店门口的电视机还播放着经典的动画片“葫芦娃”……“真是小时候的味道!”辽宁游客齐欣在网络上看到旧时光冷饮厅,特意趁旅游时带一家人来品尝。
  “‘老道外’火了”,成为共识。它为何而火?各方心中,既有“外力”、更有“内因”。
  “咱哈尔滨火了,能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是大背景、大前提。‘老道外’能红,是因为咱们有历史、有文化、有特色,加之地铁开通、政府和网络宣传,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厚积薄发。”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秋果核桃雕刻传承人、街区“老街泥匠”非遗手工艺品店的创立者杨富长的话,道出很多商家的心声。
  “道外区是‘尔滨’火爆‘出圈’的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道外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负责人说,近年来,道外区主动融入哈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携手历史、文化、建筑等领域专家学者,对包括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在内的老道外历史进行集中梳理,深挖资源禀赋,激发文化潜力,丰富业态布局,开展“情怀老道外·地道哈尔滨”系列宣传活动,不断提升老道外历史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街区里,一幢幢老房子,因一个个进驻的使用者而“鲜活”。也正是他们,汇聚成老街区的模样。
  “再难时,我也没想过离开街区。我始终坚信这里会火。”薛以恒沙画创意设计中心负责人薛以恒说。2017年,薛以恒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开设了我国第一家沙画主题店——卓越沙画,开启“沙画+旅游”的创作之路。几年间,经历过苦乐,店铺不断升级,如今已成为沙画、印章主题文创店。去年冬季,其创作的“祥龙纳福”冰城纪念章还登上央视,在网络平台受到千万网友关注。
  7月1日,哈尔滨首家专门收藏展示老道外百年历史的博物馆——傅家甸城史文物馆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开馆。这个公益展馆由哈尔滨城史研究学者宋兴文创办,展出的数百件展品中很多都是其近些年精心收集的珍品乃至孤品。在道外区长大的宋兴文,对这片故土有着发自心底的热爱,“希望将史料和老建筑结合起来,让更多人了解老道外的故事。”他说,这正是建立展馆的初衷。
  如何延续火热?街区里的商家脚步不停——杨富长将非遗技艺与冰雪文化相结合,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创产品;薛以恒抢抓时机,注册新品商标,推出几十款新品;李氏熏酱老街砂锅居在街区内的第三家店面已完成装修……
  无论是生于道外、长于道外的“老字号”,还是新入驻的创业、兴业者,坚守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期待,正不断提升服务、创新求变,希望遇见更美丽繁华的“老道外”。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