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从三五个音乐“发烧友”发端,如今壮大到60多人,拥有千余名铁杆粉丝——
15年间,桥下的“野生乐团”成为“顶流”
文章字数:2326
  每周二、四、六晚,乐团都会在文昌桥下演出。
  王福新老人吹奏心爱的大号。
  场下观众听得入神。
  本报记者 王鸿凌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一边是车水马龙,一边是余音绕梁。每当夕阳西下之时,文昌桥下都会聚集千余名“粉丝”,在这已经“搭建”了15年的“演奏厅”内,随着慷慨激昂的乐曲扫去一天的疲惫。
  小号、大号、萨克斯、键盘、鼓……各种乐器独特的声音在空气中交融,制造出一场激情澎湃的演奏。这些“顶流”乐团的演奏者由平均年龄70岁的音乐爱好者组成,这一演就是15年;而他们的铁杆“乐迷”一看,也是15年。
  几个人的乐团
  15年间“扩编”到68人
  日前,记者开车驶到文昌桥下正想寻找乐团演出的位置,就被桥下的演奏声和掌声精准“定位”。顺着乐声沿桥下朝着亮光和人群走去,就能看到这支“顶流”乐团的演奏会了。里三层外三层的乐迷将场地围成了一个圆圈,正前方一群平均年龄70岁的演奏者“操控”着各种乐器正在演奏,各种乐器的声音交融在一起,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黑夜。
  “我们乐团2009年就成立了,当时只有三五个人。”团长刘君今年52岁,他是2014年正式加入乐团。回忆起老团长,刘君告诉记者,当时,老团长和几个邻居都非常爱好音乐,经常在文昌桥下凑在一起切磋“武艺”,你吹一会儿、我吹一会儿,慢慢地围观的群众就多了起来,加入的演奏者也越来越多。
  说起自己的加入,刘君笑着说:“我就是从观众开始的。”2014年一个夏天的傍晚,当时还没退休的刘君正在文昌桥下散步,听见一曲悠扬的乐曲,便马上闻声而去,看到现场30多名老者正在奏乐。“我30岁就开始吹小号,特别喜欢音乐,看了几次热闹便决定加入到乐团。”于是,经过几次排练,刘君开始和老乐手们一起演出了。
  2015年,刘君便被推为副团长;2021年,老团长退休,刘君接管乐团。现如今,文昌乐团总人数已达到68人。
  冬天紧锣密鼓排练
  夏天每周二四六风雨无阻演出
  小号、大号、鼓、萨卡斯、键盘、指挥……“我们每周二、四、六晚上会准时在桥下演出。”乐团里的老师年龄小到50多岁、大到80多岁,大家都是因为热爱音乐而聚在一起。“平时一周会排练1至2次,每一场的节目单上会有十六七首乐曲。”《美丽的城市》《当兵的人》《红色娘子军》……记者在刘团长手机中的节目单看到,每场的节目单都会有些曲目上的变化,大部分都以脍炙人口的老歌为主。
  为了让观众有更好的现场体验感,每周日12时,乐团的乐手都会集合在一起排练,熟悉下一周的曲目,大家配合得特别默契。
  乐团每次的演出时间是从18时30分到20时,但许多乐团老师都会17时左右就早早到场。其中84岁的王福新老人已满头白发,但他的“家伙”可不小。王爷爷吹的是重四五十斤的大号,每天都是从道里区建国街的家中带着乐器骑着电动三轮车最早来到文昌桥下,排练从不缺席。“我就喜欢这个氛围,让我们老有所乐。”虽然都是义务演出,但团队里的每个成员都兢兢业业,都想为城市的业余文化生活作贡献,为叫响家乡“音乐之城”的名号助力。
  每年冬天,虽然没有了演出,但老师们也都会找地方坚持每周1至2次的排练。“我们找的地方有时候环境一般,在屋里这些老大哥老大姐们都是穿着羽绒服、戴着棉帽演奏。”让刘君特别感动的是,即使条件艰苦,老师们平均年龄都偏大,但大家几乎场场排练必到,只为春暖花开的那一天,重回文昌桥下“拉开盛大的帷幕”。
  “粉丝”们的鼎力支持
  是他们演下去的强大动力
  “我们不光乐团里的老师们相处非常和谐,观众对我们也是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说到这,刘君讲述了和乐迷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因为乐团都是公益性演出,夏季的夜晚又很炎热,大家在演出的时候都顾不上喝一口水。“你们的水,今年我负责了!”观众中一位70岁的张大爷找到刘君表示,老师们在炎炎夏季演出十分辛苦,他想负责给老师们提供饮用水。接下来的每一天晚上,家住道外的张大爷都会打出租车前往文昌桥下,将饮用水带过去。今年,观众们开始自发凑钱给乐团采购饮用水。而张大爷看着自己的“活”被取代了,便出资赞助了60把椅子和椅垫,“张大哥看到我们演出坐的椅子有些破旧和损坏,担心乐团老师摔倒,就给老师们的椅子全都换新了。”刘君告诉记者,大家都备受感动和鼓舞。
  不仅市民如此,哈尔滨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帮忙提供了电源,还给乐团提供了存放桌椅板凳和鼓、键盘等重量比较大乐器的地方,南岗区文体和旅游局也为他们购买了专业音响设备。刘君说整个乐团都非常感谢政府部门,以及群众对他们的支持。
  “为城市增添色彩
  为哈尔滨之夏助力”
  如今,这支拥有15年历史的“桥下乐团”早已在群众演出群体中名声大噪,道里、香坊、平房……不仅乐团的老师们来自城市的四面八方,乐迷们也是。“我们还有很多的现场驻场嘉宾,想唱就唱。”刘君说,刚才有一名坐着轮椅的观众说自己从道外区特意来观赏桥下的演奏会,还申请到舞台中央与乐队老师们共同演绎了一首曲目。
  所有歌手都来自于观众,大家也都是因为共同的热爱凑在一起。乐团每次演出,都会以一首慷慨激昂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收尾。记者在现场看到,曲目演奏完毕,现场仍有许多围观群众久久不愿散去。让刘君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去年“十一”的那场收官演出,在结束的时候乐团奏响了《难忘今宵》,听得许多观众现场落泪。一曲完毕后,大家还都怔怔地停在原地,仿佛在等候下一曲的开始……每年5月的归来、10月的散场,都成了观众们心中的记挂。
  后来,有一名群众在乐团观众群里发布了自己创作的一首诗歌,大概意思就是盼望春天早点回到桥下,和大家继续聚在一起,享受音乐的视听盛宴。
  “观众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城市是我们音乐梦想的摇篮,没想到我们这个民间组织能受到群众喜欢。”刘君和乐团的乐手老师们都表示,作为“音乐之城”的市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更热爱音乐,会把几代人的音乐梦想继续传承下去。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