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宋兴文:博物馆复合式文化传播的行者
文章字数:4509

  □白衍吉 插图 孙嘉驹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他们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热爱,默默担当起传承文化的重任。在哈尔滨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城市里,宋兴文便是这样一位矢志不渝的文化使命者。
  2024年7月13日,阳光轻柔地洒在城市的角落。在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南三道街,“傅家甸城史文物馆”正式开馆,她宛如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在时光的幕布上绽放出独特的光彩。我怀着满心的期待与喜悦走进这座充满故事的场馆,在这里,我见到了相识四十年退而不休的老朋友——资深学者、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述笑,和城史专家、哈尔滨城源文化研究会会长李荣焕。他们的目光中,透着对这座城市深沉的热爱与对历史的执着追寻。
  而这座文物馆的创办者和主人,正是我市文物收藏家和城史研究学者宋兴文。当我踏入这一方凝聚着历史与文化的空间,仿佛瞬间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往昔的岁月如画卷般在眼前徐徐展开。
  展馆分为两层,设有四个展厅,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低声诉说着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数百件历史遗存的实物真品静静地陈列在那里,仿佛拥有着生命的律动,印证了城市当年的繁盛。百年前的老道外,民族工商业蓬勃发展,一条正阳街(靖宇大街)及其二十几条辅街上,银号、钱庄、百货店、金店、茶庄、药房、饭店、影院、剧场、客栈等应有尽有;同记、大罗新、天丰源、公和利、同义庆、洪盛永、裕庆德等老牌民族工商业,凭借着诚信和勤奋,在这里聚集崛起,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和辉煌。那些岁月里的拼搏与奋斗,透过这些文物,依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
  宋兴文,这位51岁的文化守护者,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精力充沛、沉稳文气,其外表质朴却内藏智慧。他出生于道外的大杂院,从小就对哈尔滨这座城市充满了深厚的感情。道里区那充满欧陆风情的建筑、中央大街洋气而独特的风貌,让他为之着迷。而道外靖宇大街上商铺连成一片、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以及独具特色的中华巴洛克建筑,更是深深地印刻在他的心中。道外的老房子,“前脸”墙立面是欧式的柱样构件和中国传统浮雕,“进身”则是中式台阶、栏杆、斗拱和传统花卉图案,这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街坊,也成为了他记忆中最美的风景。
  高中毕业后,宋兴文读了三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他投身于广告创意领域。他勤奋好学,广泛涉猎文化历史知识,阅读了大量书籍,练就了扎实的文字功底。他擅长撰写广告、推介词和流行语,其作品充满了创意和文化内涵。后来,他与爱人携手创业,共同创办了文化广告公司。2007 年,他们创意制作了第一份《哈尔滨美食地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份地图搜集了老字号、名小吃和民间特色餐馆100多家,深受从业者和大众的喜爱,销量极佳。此后,他们不断改进丰富,陆续推出新的版本,最终将数百家餐馆收入其中,每期发行量达10000份。这不仅为他们结交了众多朋友、拓展了人脉,还为他们的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知识、资源和动力。
  出于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追寻、传承和保护,我与宋兴文的交流充满了激情与共鸣。我给他发了微信和采访提纲,一起深入探讨活化城市历史文化这一宏大主题。希望通过传媒让城市管理者、每一个城中人和关爱这座城市的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
  在尚志大街与西十道街的交口,有一座3层东南朝向转角楼,其典雅漂亮的折中主义风格令人眼前一亮。这就是刚开业半年多的“哈埠菜历史收藏馆”,又名“拾楼壹号”。它将历史建筑、文化餐厅和博物馆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复合体,如今已声名鹊起,顾客盈门。我曾多次独自前来,每一次都沉醉其中,流连忘返。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仿佛是历史的讲述者,让我在传统与时尚、继承与创新之间,感受到了一种奇妙的融合。
  一楼是新艺术大厅,也是散座餐厅。为纪念新艺术运动传入哈尔滨120周年,大厅的门楣、棚花、墙裙、隔断等都精心撷取了具有历史感的文化元素,营造出明亮大气的氛围。拾级而上,艺术走廊中的铁艺栏杆展现着哈尔滨的特色图案,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工艺传承。二楼大厅,多重老式木门围成的屏风可随意组合成单间套房,展现出灵活多变的空间效果。三楼以场景复原的形式,展示哈埠饭店一条街昔日的辉煌,新世界、福泰楼、春华楼等曾经的繁荣景象仿佛重现眼前。
  宋兴文说,历史是真实的记录,不能随意演绎,必须要有实物的支撑才能得到确认。这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2014年,他收藏到一批老照片底片,其中很多是上世纪20年代在哈尔滨拍摄的。经过识别,发现是当年一位“闯关东”在哈经商的山东人所拍摄,涵盖了哈尔滨的街景、生活照等方方面面。此后,他一直通过山东的朋友努力寻找这批照片底片的出处。终于,2018年,山东的朋友传来好消息,找到了照片主人的后人。他立即飞赴山东,采访了照片主人已经90多岁的儿子,又收购了一些珍贵的信件、票证。这套丰富完整的史料,成为了“闯关东”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鲜活见证。
  宋兴文对哈尔滨饮食文化的研究也颇有建树,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他参与开办了我市首家“博物馆式饮食文化餐厅”,在这个过程中,他有了令人惊喜的发现。那是滨江关道第三任道台施肇基重要幕僚毕光祖手抄的道台府菜谱,上面明确出现了“锅包肉”的菜名,这一发现为锅包肉出自哈尔滨关道提供了有力的史料佐证。我还记得,那时和原黑龙江日报总编辑等朋友一同去参观、用餐,餐厅的环境充满了浓厚的饮食文化氛围,锅包肉等菜品美味可口,“华洋大菜,百年官膳食”果然名不虚传。锅包肉源自北京鲁菜焦炒肉片,经过老郑师傅的改良,将肉片放大为牛排状,并调整口味为酸甜口,使其更符合大众的喜好。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外酥里嫩、酸甜可口、唇齿留香的锅包肉已成为哈尔滨人喜爱的美食,外来客人也必点这道招牌菜。如今的哈尔滨,大街小巷的餐馆里都能见到锅包肉的身影,每天的销量高达上万盘!据说满汉楼新建的食品加工厂要把锅包肉制成预制菜,以满足全国各地朋友的需求。
  宋兴文亲切地称呼老俄侨娜塔莎为阿姨,他们之间的情谊源于对哈尔滨历史文化的共同热爱,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合作。因为研究餐饮史,宋兴文结识了住在买卖街老房子里的娜塔莎,并在她家里第一次品尝到她亲手制作的油炸包(牛肉粉丝馅的,中西结合)。娜塔莎今年72岁了,精气神十足,端正的脸上总是带着亲切的笑意。我初次在江畔餐厅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厨房忙碌地准备食材。待到在厅堂坐下来,她让餐厅小陈特意给我送上一杯自酿的格瓦斯,呷了一口,味道酸中微甜,还有好多泡沫。高中和大学学过的俄语如今虽只会说些词句了,但我仍用俄语称赞她年轻时是漂亮姑娘(克拉西娃娅婕夫什卡),她笑着回应说如今是老太太了(斯特丽什卡娅)。她说宋先生人很好,有想法又能干,和大家相处得十分融洽。
  他们先是重新修缮恢复了江畔餐厅,又在端街4号老建筑里办起了“老俄侨文化复合体”。那里充满了俄罗斯家庭的温馨氛围,有俄侨菜馆、俄侨咖啡馆、端街博物馆和古旧小书屋。娜塔莎的彩色大照片摆放在江畔餐厅入口处右侧,端街老俄侨彩印16对开菜谱首页是她坐在大圆桌前的照片。娜塔莎的家族有着独特的历史,她的姥姥是俄罗斯人、姥爷是中国人,1927 年他们一家从符拉迪沃斯托克移居到哈尔滨,娜塔莎是第三代了。她的母亲年轻时曾在苏联驻哈总领事馆担任厨娘,她从小跟着母亲学艺,传承了精湛的厨艺。江畔餐厅自2017年修缮营业已8年了,室内一层半外加室外回廊雅座,每到夏天,客人络绎不绝。楼内环境典雅温馨,展示着有上百年历史的众多老物件。娜塔莎始终坚持保证菜品的质量,红菜汤、肉饼、菜卷、沙拉、猪排、罐虾和油炸包、私房面包等都是外地客人和回头客喜爱的招牌菜。娜塔莎喜欢中国文化和俄罗斯文化,她家传的器物在老俄侨菜馆展出。
  说起端街,我有着特殊的记忆。小时候家原在东十一道街丰顺栈,后搬到安丰街 4 号,都离端街很近。端街很短,24号一进门洞正对着一栋老木屋。端街4号的奥谢金斯基大楼已有105年历史,2021年宋兴文将部分房屋租下,对这栋老建筑进行了修旧如旧、活化历史的修缮利用,成功打造了老俄侨文化复合体,做到了“既有颜值也有灵魂”。
  宋兴文讲述了他复活老建筑历史文化的历程。2017年,他成为江畔餐厅的经营者,聘请有行业资质的兰格装饰公司,用近半年时间进行精心修缮。餐厅的外观恢复半个多世纪前的模样,楼内二层则注入了灵魂气息,墙壁、门窗、灯饰、楼廊、文物等元素共同复活了历史记忆。
  横道河子因中东铁路而兴起,是历史文化名镇,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俄罗斯文化元素,独有的木建筑东正教堂和铁路机车库广为人知。2018年,宋兴文在横道河子买下了振兴路一处占地1000平方米的院落和院落中100平方米的中东铁路老俄房。对闲置了二十多年的老屋进行修缮,将其打造成了第一个中东铁路主题俄风民宿,并拥有 270 度视野的俄式凉亭,呈现出一处俄罗斯式田园风景。此外,他还在其中展示了从当地各处搜集到的一些极具历史价值的中东铁路文物,其中最珍贵的是1905年出版的《中东铁路大画册》。2018年12月25日哈尔滨至牡丹江的高铁通车之日,振兴路100号化茧重生,成为全镇第一个精品俄风民宿。
  2021年,宋兴文逐渐形成了自己清晰的逐梦目标,那就是复活老建筑、打造博物馆式文化复合体,实现文旅商融合。他提出并叫响了“老俄侨”这一品牌。下一步,他计划扩充老俄侨文化复合体,增加俄侨民宿,这将是中央大街上第一家俄侨民宿。
  谈到自己的心志和心愿,宋兴文动情地说:“我已办起了多家文化餐厅和五个博物馆,目的主要是为了复活历史文化,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留住记忆,不忘乡愁。我觉得,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是金山银山,哈尔滨独特的历史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飘过的音乐之声与之融合,形成城市的洋气、开放、包容、时尚的气质,这也是一种金山银山。哈尔滨历史文化使我受益,也是我一生的追求!我深知我一个人终究是很微小有限的,哈尔滨历经百年的许多老建筑正处在命运的关口,必须要有抢救的认识和行动!房子也有生命和呼吸,空置久了、封围久了会很难逆转和复活!我办的博物馆最后要留给养育我的城市,我搜集到的城史文物,最终的归宿是留给城市的子孙后代!”
  如今,哈尔滨有许多人办起了民间博物馆,也有许多人把闲置的房子改造成了民宿,这无疑是好事,省市都很重视,市规划部门也一直在研究。但大家都认为,要把事情做好、坚持下去,还需要引导、指导和必要的规划、协调和管理工作,这样才能避免短期行为和盲目性。
  我看过宋兴文创办的四处文化复合体:拾楼壹号、江畔餐厅、老俄侨和傅家甸城史文物馆,有机会还想去看看横道河子俄罗斯民宿和中东铁路博物馆。我还看过民国11年刊印的《哈尔滨指南》等一批珍贵资料、孤品和许多历史、文学书籍,这些都是宋兴文精心搜集和研读的,足以证明他是一个热爱读书、善于学习、深入思考、满怀情怀、有所作为的人。
  这几年,哈尔滨谋发展图振兴,宣传和文化旅游工作成绩斐然。冰雪节火爆“出圈”后已由一季火到四季长红。宋兴文对此非常兴奋,他对复活城市历史文化倾注了全部热情和心血,觉得有干不完的事、使不完的劲、作不完的文章。哈尔滨是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文物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搜集、保护、传承至关重要,而收藏家、研究者则是历史文化传承至为重要的使命者。宋兴文,就是这样一位有眼光、有担当、有胸怀的使命者!成功属于不懈拼搏的励志者、奋斗者!让我们一起努力,为这座城市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