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动哈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
市政协十四届十一次常委会会议围绕“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资源利用率”协商建言
文章字数:7952

  市政协十四届十一次常委会会议现场。  
  本报记者 王越/文 刘达齐/摄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明确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期间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循环经济,今年年初以来,市政协城建委、经济委、农业农村委组成调研组,先后组织政协委员、党派界别、专家学者,采取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个别访谈与专题座谈会、函询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等方式进行广泛深入调研,撰写《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资源利用率》调研报告。在6月26日召开的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上,专家学者、政协委员围绕加快建设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进污水处理资源化循环利用等方面作6篇大会发言。其中,还特别邀请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常务副会长李边卓到会,从国家层面,针对加快建设废弃物循环利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哈尔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重要举措,循环经济发展取得较好成绩。
  (一)在加快产业高端智能绿色转型发展上有成效。圆满完成工业项目赋能提质三年攻坚行动,32个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累计获评省级数字化车间112个,省级智能工厂5个;2户企业认定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企业)、1户企业认定为全国质量标杆,实现该领域“国家队”零的突破;2户企业认定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58户,省级绿色工厂61户;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28个、入驻企业1156家,哈经开区获批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全国首批共10个)。
  (二)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上有担当。2023年克服灾情影响全市粮食产量达230亿斤;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1138万亩,绿色有机食品认证725个,“黑土优品”企业76家,品牌农产品191款,居全省前列;秸秆综合利用率95%以上;全市规模养殖场529个,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建成散养户畜禽粪污收集点740个;建成农药等农资包装废弃物回收中转中心14个、回收点1655个,累计回收3000余吨;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投资3.22亿元,完成高效节水灌溉农田46.9万亩;大力推广“稻鸭稻虾”等综合种养模式,综合种养面积4.05万亩。
  (三)在稳步推进城市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上有进展。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80%以上;9个城区、3个县市(五常、尚志、宾县)生活垃圾全部采用焚烧处置方式,变垃圾为清洁能源;建成光大哈电、京环、双琦、双城格瑞等6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2023年处理生活垃圾197.21万吨,实现发电量7.72亿千瓦时。
  哈尔滨市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在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方面。循环经济产业园数量少、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对循环经济的带动力和拉动力不足,行业龙头企业少,循环产业的集聚效应没有形成。企业绿色智能发展水平不高,清洁生产的新工艺、新技术数量较少,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亟待突破,科技支撑和引领效应较弱。
  (二)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我市围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可细化、可评估、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不完善,相关政策宣传、解读上衔接不畅,缺乏资源共享机制。农村污水处理再利用出路少、利用率低;农业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利用所需的基础设施缺乏,收储运体系不健全且受土地、资金制约较大;规模化大型龙头企业、合作社数量少,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试点规模偏小、示范带动不足;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相关研究资金投入和科技项目数有限。
  (三)在城市垃圾综合处理方面。生活垃圾产生量仍处于高位运行,每年生活垃圾清运处理量在180万吨以上,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焚烧,辅之以填埋堆肥,厨余垃圾、园林垃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较低。在上游环卫机械设备制造、中游生活垃圾清理收集转运、下游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置方面处于欠发达水平,缺少像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沃德环保等行业头部企业。
  (四)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方面。目前,我市废旧物资回收行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较低,内部结构呈“小、散、弱”状态,缺乏行业集中度高的规范性、规模性、引领性的领军企业。拆解旧物大部分流向外地进行深加工,不仅影响税收、就业,且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也难以落户发展。
  (五)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我市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机制还未形成,循环经济评价考核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激励约束制度等没有完全建立;有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内涵、作用、战略地位重要性认识不充分,推进工作不够主动;社会公众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不高,居民对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尚未养成,创建循环型社会的认识不到位。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工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推进工业企业循环化发展。抓住国家“以旧换新”万亿市场的历史机遇,支持五常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玉泉固废综合处理园区建设,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配套服务,帮助企业推进管理节能、工艺节能、技改节能,大力推广应用节能低碳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节能降耗的同时,提高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
  二是聚焦绿色智能,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创新研发。鼓励支持哈电、哈飞、东安、东轻等重点企业提高绿色低碳水平。健全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推行机制,引导企业改进和优化产品以及包装物的设计方案,减少产品和包装物在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
  三是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组成联合科研攻关团队,鼓励科研成果在我市就地转化。优化能源结构,积极争取风光项目建设指标,为风能太阳能企业加大投资、扩大产能创造条件,全力支持中煤龙化集团“风光水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
  四是着眼长远发展,加强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聚焦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化,支持创建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开发推广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和新型材料,着力提升绿色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
  (二)践行农业循环发展理念,推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粮食生产功能示范区建设。立足我市资源禀赋,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循环农业专项发展规划,制定发展循环农业实施意见,分年度、分层次细化和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确保有力有效推进。
  二是大力培育规模化经营主体。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方向,鼓励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抱团合作等途径发展规模化循环农业。建立循环农业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制度,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的重点工程、示范项目,规模化示范企业和园区。
  三是强化循环农业科技支撑。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立体复合种养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
  四是搞好循环农业服务保障。抢抓国家扩内需、以旧换新机遇,积极争取和实施工程项目,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服务主体+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组织形式,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服务企业,促进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三)加强综合治理,着力提升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一是尽快构建长效监管体系。完善《哈尔滨市建筑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哈尔滨园林垃圾处理办法》《哈尔滨市无废城市建设条例》等法规,明确责任,要加强服务和监督,严格执行“排放核准、运输核准、消纳核准”申报要求,形成“全链条、全闭合”的长效监管体系。
  二是大力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引进先进技术及战略合作伙伴,发展清洁生产设备、固废分离设备、固废处理设备、固废综合利用设备。推进餐厨垃圾处理行业规范发展,打造现代环卫企业集团。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就地堆肥+集中处理”的园林垃圾利用模式。扩大中水在工业冷却、道路清洁、基建施工、喷水景观等更多领域的运用。
  三是着力推动垃圾源头减量。推广“绿色策划”“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等新型建造方式,规范工程建设管理,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废弃材料应重复利用。通过“互联网+回收”提供数字化智能化回收服务,促进垃圾分类管理、减量化、资源化。推进“无废城市”创建活动,开展“光盘行动”,减少宾馆“六小件”使用,减量快递包装;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发挥“低碳减排”示范引领作用;改革医疗废弃物处置收费办法,调动医疗机构垃圾分类积极性。
  (四)完善体系建设,织密废旧物资全面回收利用网络
  一是着力抓好规划的贯彻落实。近期,市发改委制定《哈尔滨市回收循环利用实施方案》,对我市构建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工作进行了制度设计和规范。应认真抓好“方案”的贯彻落实,全面提升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管理水平,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根基。
  二是加快城乡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加快完善覆盖区、镇(乡)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鼓励发展社区移动回收、定时定点回收、代收代储和“以车代库”等便民回收服务模式。提升废旧物资回收环节预处理能力,发展“换新+回收”“互联网+循环利用”新模式,抓住国家“以旧换新”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家电、电子产品等领域生产者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
  三是加强低值可回收物循环利用。建立和完善包括废玻璃、废旧纺织品、废塑料等低值可回收物目录,将低值可回收利用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支持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积极承接相关服务,探索采取特许经营等方式推进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
  四是注重引导产业集聚化发展。聚焦循环利用全产业链,发展壮大行业骨干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培育多元化回收主体,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建设,构建废弃物精细化回收、精细化分拣、高水平循环利用产业链条。
  五是规范废旧物资市场秩序。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制约和信用监管机制,加强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旧动力电池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规范管理,鼓励支持好企业、好做法、好经验,引领行业健康发展,打击再生资源回收交易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五)强化保障措施,不断推动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今年《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质量龙江的意见》,分别从立法层面和实操角度为我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遵循,应着力搞好全方位推进。
  一是坚持政策规划引领。出台《哈尔滨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指导意见》,从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废弃物减量化、产业结构优化、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并纳入绩效考核。支持循环产业园区建设和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企业的支持力度。
  二是深化科技人才支撑。开展循环经济产品设计与再制造技术研究,解决“卡脖子”难题。加强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支撑,依托省数字化环境监测平台,开展物流、能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和处理等数据采集,实时监测预警,提高环保监管的效率和精准度。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
  三是完善法规制度保障。完善我市地方性法规制度,建立循环经济产品、技术和服务标准体系,推动我市循环经济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建立服务指导和监管机制,加强政策解读和咨询服务,帮助企业理解政策导向和规范要求,增强监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回应社会关切,激发内生动力、创新活力。
  四是形成良好社会共识。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对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主要内容、科普知识、发展成果进行宣传推广,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设立我市循环经济领域专项奖励,激励更多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实践,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营造全民参与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浓厚氛围。
  市政协十四届十一次常委会会议发言摘登
  加快建设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常务副会长 李边卓
  哈尔滨是“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城市之一,也是我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之一,拥有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在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建议加强政策支持,一方面落实好国家关于资源利用的政策措施,比如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力度支持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申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创新市级层面的政策支持措施,加强对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的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将项目建设用地纳入规划用地。抓好“双新”行动,近期市发改委围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部署,制定了《哈尔滨市回收循环利用实施方案》,随着“双新”行动的落地实施,哈尔滨市在推动资源高水平再生利用、培育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方面将取得更好的成绩。加强技术推广应用,围绕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重点领域建设创新平台,依托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院校等组织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推广对接、交流培训等活动,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先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布局循环再制造产业
  为哈尔滨新质生产力增“绿”
  市政协委员、市委党校一级调研员 徐树红
  再制造是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高级形式,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其作为朝阳产业被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哈尔滨市作为国家重要重型装备生产制造基地,也有国内起步较早的循环再制造试点企业,但发展相对滞后。
  建议放大试点成果,拓展我市轨道交通装备再制造先发优势,落实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中提出的“配合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增值税简易征收政策,研究完善所得税征管配套措施,优化税收征管标准和方式”,增强企业竞争力,省市协调、央地协作,支持更多企业入驻“宜企拍”平台,推动其由行业内共建共享向跨行业互联互通拓展,助力其发展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平台。发挥综合优势潜能,推动我市机电产品再制造实现新突破,对我市涉及再制造研发和应用的有代表性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以及再制造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进行针对性调研摸底,梳理现有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政策机遇,明确发展重点,布局再制造产业新领域、新赛道,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
  完善行业相关规范和布局
  促进报废车回收拆解健康发展
  民革哈尔滨市委员会
  近三年来,我市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长,伴随汽车保有量的稳步增长和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机动车的回收拆解规模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但目前我市还没有出台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相关的管理细则,缺少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管理机制。
  建议政府做好规划设计,保证市场有序经营,围绕产业优化升级这个核心,完善行业规范和监管,在土地、拟建园区布局、税收等方面配套规范行业发展,为汽车拆解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扶持。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园,规范市场秩序,通过引进先进管理模式,不断增强我市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服务黏性、提高服务质量。采取“分拆集销”模式,延长产业链,成立我市机动车回收拆解协会,协调各个企业拆解后的零部件进行分类集中,统一运送到产业园区。加强政府监管,防止报废机动车流失,加大对报废汽车拆解市场的治理力度,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及时准确掌握报废车辆的动态信息以及相关企业的工作情况,共同营造我市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氛围,根据我市报废汽车回收市场现状,适时向社会发布投资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风险提示,以利于本行业在健康可持续的轨道上发展壮大。(发言人:市政协常委、民革哈尔滨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 谷欣)
  推进污水处理资源化循环利用
  实现资源节约和减排降碳
  民盟哈尔滨市委员会
  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如降雨减少、地表水蒸发增加和人为因素如地下水过度采用、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等叠加,我市水资源压力不断增加。
  建议因地制宜推动水循环利用,开发城市“第二水源”,以就近利用、优水优用、分质用水为原则,相关部门应加快推动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梳理现有污水处理厂现状、类型、分布,规划布局再生水利用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管网,打通再生水输配“毛细血管”,强化污水收集管网外水入渗入流、倒灌排查治理,完善再生水输配设施,科学规划、建设再生水配套管网,打通再生水提升泵站及管网的断点堵点,打通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路径,扩大再生水管网覆盖范围。智慧水务精准管控,打造减碳替碳“最强大脑”。根据工艺需求,建立集散控制系统,依托网络通信和大数据管理,在关键工艺环节植入人工智能,形成智慧水务管理系统,科学评估再生水循环利用减碳替碳效能。健全激励政策,激活再生水利用“内生动力”,编制再生水利用规划、再生水置换收储交易管理办法,制定针对再生水利用企业的扶持政策,成立再生水开发利用有限公司,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支持再生水产业发展。(发言人:市政协委员、民盟哈尔滨市委员会秘书长 李志敏)
  引领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促进循环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作为农业大市,我市耕地面积巨大,农业资源极其丰富,所产生的农业废弃物也多,应强化生物技术赋能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把农业资源优势、科研优势转化为新动能新优势。
  建议协同推进,完善政策保障措施,政府相关部门应主动对接企业需求,整合政策信息资源,精准高效协调解决企业相关问题,健全多元投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加强示范引领,整县推进示范区建设,建设可降解地膜、包装材料、土壤改良剂、有机肥等投入品示范试点和秸秆模塑产业园,辐射带动更多农民提高循环农业、绿色发展认知度。推动成果转化,培育壮大高值化利用全产业链条,加快对掌握核心技术、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企业创新模式推广示范,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突出利益联结,创新推进收储运体系建设,完善秸秆收储体系,健全畜禽粪污收储体系,建立“以废换肥”惠农模式,落实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强化科技支撑,持续提升产业创新驱动力,分级分类开展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黑土地保护等循环农业技术培训,提高技术的覆盖面和到位率。(发言人:市政协常委、市社会科学院农业农村所所长  王志宏)
  建立循环经济范式
  倡导“无废亚冬”理念
  市政协城乡建设资源环境委员会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亚冬会)的决策部署,努力把本届亚冬会办成彰显亚洲风采、中国气派、龙江特色、冰城魅力的体育文化盛会,在向亚洲乃至世界展现哈尔滨的冰雪之美、运动之美、人文之美、城市之美的同时,形成循环经济“无废”办赛理念加持国际赛事标准承办双模式。
  建议树立无废赛事理念,把循环经济“无废”理念融入亚冬会筹备、举办和赛后利用全过程,探索构建首个亚冬赛事“无废实施指南”。实行源头减量举措,实现“无废”概念在循环经济中场景落地,推行绿色住宿,倡导节俭餐饮,推行无纸办赛,推广可再生材料,积极构建绿色循环供应链,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赛事场馆装饰品优先采用可回收材料。推动循环高效利用,量身定制后亚冬循环经济路径,强化资源回收利用,构建办会物资的租赁共享体系,优化赛后场馆再利用,循环利用永久性赛事场馆设施资源,大力发展普及冰雪运动。持续弘扬“无废”理念,释放循环经济和“无废亚冬”叠加效应,积极推动社会各界参与循环经济范式下“无废城市”建设,推广固体废物减量化做法、智能高效回收处理体系,将“无废亚冬”理念向学校、工厂、服务业等拓展延伸。(发言人:市政协委员、东北林业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副主任 金光泽)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