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那年,与阿成老师同行
文章字数:2317

  □陈杰
  阿成是黑龙江著名作家,也是全国著名作家。上个世纪80年代,我就读过他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的小说《年关六赋》,以后又零散地读了他的一些散文,很钦佩。
  不过钦佩归钦佩,我并没有想到和阿成有什么交集,因为他是名作家,专业的,还曾担任过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主席,而我只是文学爱好者,职业是警察,两者之间的距离,稍懂点文学的人都是清楚的。
  生活有时就是不可预料,2013年的春夏之际,我和阿成还真的有了一次深度的交往。那年,我所在的黑龙江省公安厅组织了一次社会作家进警营、警营作家下基层的采风活动,阿成是特邀的社会作家,我有幸作为警营作家同时参加活动。虽然都是以作家的身份参加活动,但我知道我们各自的“作家”那两个字的含金量是有天壤之别的,这一点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开始,我还暗暗提醒自己要保持点距离。
  我没想到的是我们刚在一起活动了一天,原来在我心里的那种生疏感就开始消失了。那天在绥化的饭桌上,可能这是我们采风团活动开始第一顿饭的缘故,大家都互相走动并自我介绍。我也忍不住走到阿成面前,说起了对《小说林》杂志的感情,1982年我在那里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我知道阿成曾多年在《小说林》杂志工作,还担任过总编辑。我告诉阿成,我很早就知道他的名字,并喜欢他的作品,特别是那篇获全国短篇小说奖的《年关六赋》。阿成很热情地和我聊起来,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
  短短几天后,我们一行人彼此已经变得熟悉了,说话也很随意了,每天在车上谈得热火朝天,笑声不断,气氛非常愉悦。结束了第三站大庆的采风活动,采风团要直奔牡丹江,阿成因哈尔滨电视台有活动,要先返回哈尔滨两天,我也因惦记单位的工作,和他同车返哈。一路上,我们始终在聊天,聊经历,聊文学,聊一些社会现象,越聊感觉彼此的距离越近。听我说回哈后就不想参加后半程的采风活动了,他极力劝我坚持下去,两天后和他一起去牡丹江。态度非常诚恳。到哈尔滨分手时,他还叮嘱我早点确定,给他打电话。回到单位,我处理了一下手头的工作,突然产生了和阿成一起走的强烈愿望,我感到作为文学爱好者,这是太难得的机会了。于是我再次找领导续假,得到同意后,立刻给阿成拨了电话。阿成非常高兴,马上跟我约定了起程的地点。那天出发时,他特意带了两本有他签名的散文集赠送给我。这让我非常感动。
  那天我们的行程是从哈尔滨直奔边境小城东宁县,在那里与采风团会合。7个多小时的车程,在往常肯定很难熬的,但有一位著名作家在身边,使我的旅途不再寂寞。一路上我们都在不停地交谈。我本来是不善言谈的人,但那天的话不知从哪来的那么多。交谈中,我第一次对阿成的经历有了一些了解。上个世纪50年代,童年的阿成跟着父母离开一个叫坡镇的山区,来到了哈尔滨。在这座城市里,他尝尽了人间的苦辣酸甜。他有过挨饿的经历,有过拉小套的生活,开过公交车,跑过运输,也在工厂干过。对作家来说,经历就是宝贵的财富。底层生活的磨炼,不但丰富了阿成的阅历,也培养了他能吃苦的品格。这种品格是完成由一个工人向作家转变所必须的。走好创作之路,最起码的要求是能吃苦,这一点阿成是得天独厚的。阿成告诉我,他开始发表作品是在1979年,那年他31岁,和很多作家相比,他的起步并不早。而且,我后来在他的书中也看到,他的创作也是充满艰辛的,只是他比别人更多了一份毅力。寄出的稿子“尽管十次有九次被退了回来,但我一直在坚持。”阿成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由于青年时代一直开车到处跑,那时卡车里没有取暖设备,阿成患上了腰腿痛的毛病。上世纪80年代他写作的攻坚阶段,为了消除病痛的困扰,安下心来写作,他每天早上都要到西大桥附近的一家小浴池,花1元钱买门票泡热水澡,用这种方法治疗腰腿痛。“到今天我也很感谢那家小浴池,是它帮助我提高了写作水平。”阿成在书中写道。
  我曾经看过中央电视台拍的专题片《一个人和一座城市》,介绍哈尔滨那集阿成是叙述主人公。我感觉非常好,特别对外地人,甚至我这样的本地人了解哈尔滨,很有帮助,可以看作是介绍哈尔滨的教科书。交谈中我知道了整个专题片的文字都出自阿成的手,而且阿成是当时中央电视台邀请的全国各地的10名作家中,完成任务最快的,一稿就通过了。
  在后来的几天里,我在采风活动之余,开始拜读阿成送我的书《风流倜傥的哈尔滨》。很快我就被书的内容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征服了。老实说,在哈尔滨生活了30多年,我还是第一次阅读这样系统介绍哈尔滨的书。我甚至感到很惭愧,30多年,我似乎并没有真正走进这座城市。我感到阿成的眼光是独到的,也是犀利的、深刻的,面对那条时时刻刻都在流淌的松花江,在阿成的笔下竟然有那样多的色彩:金色的松花江、 黑色的松花江、黄色的松花江、白色的松花江……而且每种颜色都写得那样丰富。阿成对哈尔滨这座城市的熟悉,也是一般的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他熟悉这里的街道,熟悉这里的建筑,熟悉这里的餐厅,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正是因为熟悉,他才能写出充满哈尔滨风情的作品。我曾经在和阿成交谈时提到这本书的一些内容,令我惊奇的是,他张口就能说出这些内容来自书中的什么章节。要知道这本书已经出版七八年了,他还记得那样清晰。
  一路同行,我看到了阿成这位著名作家的风采。我很欣赏他的谈话,风趣而幽默,很有感染力。一路上,他在公开场合讲话并不多,但只要他一发言,总会博得热烈的掌声。听他谈话,我常常联想起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发言《讲故事的人》。其实,一个作家的职责,就是给人讲故事,出色的表达能力,应该是作家的天赋。阿成是当之无愧的。
  白驹过隙。转眼间,与阿成老师的那次同行,已经过去10多年了。这期间很多往事在记忆中淡漠了,但与阿成老师的交往,却始终刻在我的心里。当年阿成老师的鼓励,让我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
  感谢阿成老师!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