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纯 插图叶方
前几日,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说是原来的哈尔滨航运站,如今修建成了“戊通航运码头市集”。是一个集航运文化、现代旅游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街区,是松花江道外段新增的一处文旅“打卡点”,正以全新方式“重启”百年“戊通”港埠。
看到这篇新闻后,我穿上衣服兴冲冲地走出家门,要去看看这个叫戊通航运码头的文化街区什么样。走在路上,心情既兴奋又有些复杂。因为戊通航运码头原来叫哈尔滨航运站,而我是哈尔滨航运站的老职工,老码头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
提起老哈尔滨航运站,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都能有印象。它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江畔路,在道外区北七道街至巨兴街之间。原来隶属于黑龙江航运管理局的下属单位——松花江航运局,属国有企业。是黑龙江水系最大的客运码头,承担着下游至巴彦、木兰、通河、方正、佳木斯等地及国际航线;上游至北涝洲、肇源等地的客运运输任务。当年十几艘客船往返于松花江上,汽笛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忙兴盛的景象。
人们常说哈尔滨是一条铁路拉来的城市,但我要说,黑龙江水运也为哈尔滨的形成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
据史料记载,1946年5月28日东北民主联军进驻哈尔滨后,运输部副部长陈铭三调到松花江航务局(黑龙江航运管理局前身)任副局长。同年5月“同昌”号轮船出航从哈尔滨至通河238公里的运输。至此,黑龙江水系人民航运开始了第一个航程。
设在道外区北七道街的哈尔滨客运码头,早在1950年曾经建有一座八百多平方米的候船室。那时大家都习惯叫它“船站”。候船室是一趟黄色俄式平房,木质的高大玻璃窗,拱形的绿色窗棂,里面有售票处、问事处、小卖部,地中间摆着几组暗红色的长条木椅子,供旅客休息。问事处上面有一间播音室,每天早晨6点准时传出播音员亲切的声音:“旅客朋友们,早晨好!开往上江的01号客船,开始检票了,请大家排好队,等候检票。祝大家旅途愉快!”那声音随江风徐徐飘来,让人心里暖暖的。
在候船室的左边,现今海员医院的位置,有一趟红砖平房,是船站的室内货仓,里面存放的有贵重物品,像当时的四大件,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手表挂钟等;有玻璃器皿,像暖水瓶、茶杯酒具;还有烟酒油盐酱醋茶、鞋袜布匹棉花等等。穿过江畔路,来到码头内,里面还有露天货场,都是随客船一起运走的大宗货物:大缸小坛、大铁锅、学生桌椅、农机零件等货物。那时我就在货运办公室做收款工作,货物品种繁多,等级不同,价格不同,业务得相当熟练,不像现在,电脑已经储存货物的价格,或者扫码,那时我们就是靠脑子记住,烂熟于心。
松花江每年开航日期都是在4月20日左右,经过6个多月航期,到了11月20日前后就停航了。
每年春季开江后,松花江航运局都要在船站的千吨驳大码头船上举行开航典礼。码头船上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彩旗飘飘。停靠在岸边修整一新的几艘客船整装待发,船员们穿着崭新的制服,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首先领导作简短讲话,然后航运局艺术团开始表演节目,唱歌、跳舞、耍龙狮。典礼结束后,旅客检票上船。最后船长走上驾驶台拉响汽笛呜、呜、呜……呜,三长一短的开船汽笛声在江畔回荡,满载旅客的客船缓缓驶离码头。人们在岸边欢呼雀跃,挥手告别。
还记得有一年开航典礼,其中表演了跑旱船节目,结果那一年松花江出现了罕见的枯水期,不但影响了客船的运行,还影响了当年的航运生产计划。不管是不是巧合,从此开航典礼再也不表演跑旱船节目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松花江是黑龙江省的重要黄金水道,松花江中游——哈尔滨至佳木斯江段,沿江两岸分布着三港十三站,航线长达400多公里。客船是松花江两岸人们旅行和货物运输的重要交通工具。当时开往松花江下游的船只,是东方红02号和东方红04号大型客货轮,航线是哈尔滨至佳木斯,四天往返一次;最远开往富锦,七天往返一次。船上各部门工作人员有60多人。这两艘船分别是1955年和1957年由哈尔滨船舶修造厂建造的,船体是钢木结构,采用蒸汽机做动力,用原油做燃料。滚动轮式推进器,一个安装在船的中间腰部,俗称“腰轮子”,船体两边每侧一个大轮子。航行时两侧推进器同步旋转滚动工作,推动船体前进。另一艘客船的推进器安装在尾部。04号客船为上下四层舱,并设有四个等级的客舱,有床位约600张,客船可载上千名乘客。两侧甲板宽大并摆放了排椅,旅客可以在甲板上散步,坐在排椅上休息,观赏两岸景色。
两条船虽然船体很大,但船底是平的,航行时不管狂风暴雨,浪大浪小,没有起伏颠簸,非常平稳,不用担心晕船。当年松花江上,东方红02号、东方红04号这两艘大客轮是最舒适的旅行交通工具。
开往上江的都是小客船,有东方红01、东方红09等客船。记得上江客船还有一名女船长,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劳模,叫刘秀琪。
到了每年11月份封江前,所有的客船都开进江北船坞进行检修。船站的码头工人都由单位组织集体转到其他单位工作,挣计件工资。冬季船站的货场并不空闲,都是货主储存的货物,像大缸小坛、桌椅板凳、白糖粉面子等不怕磕碰、不怕冷冻的物品。船站收取吨存费。我们科室的业务员也和值班工人一起三班倒看管货物。这时候船员都开始休冬假,年轻的船员一般都把结婚的日子定在休冬假期间举行,这样既不耽误工作,同事们又都能来参加婚礼。单位也会在冬季举办各种培训班,像党员积极分子培训班、船员上岗培训班,各种娱乐活动,各种会议大都在冬季举行。那时航运局有海员俱乐部,特别漂亮,里面的建筑结构跟青年宫差不多。航运局各基层单位的年终总结大会、节日庆典、知识竞赛,都在这里举行。这里也定期播放电影,我和爱人处对象时,就常到这里看电影。遗憾的是,这座欧式建筑风格的俱乐部已经不存在了,现已变成了黑龙江航运事务发展中心办公大楼。
当年哈尔滨船站候船室的南边,靠钱塘街,还有一幢红砖绿瓦的二层楼,一半是哈尔滨航运站的办公区,一半是航运职工住宅。紧挨着办公楼的旁边还有一个小院,里面是一座精巧的二层小楼,是航运局幼儿园,大红木质地板、暖气、上下水、室内厕所、配套设施非常齐全,不比现在的幼儿园逊色。孩子满月就可以送到幼儿园,婴儿都并排放到一个大悠车里,悠车吊在房顶上,阿姨在一旁轻轻地悠动,到时间一起喂奶。我儿子出生85天就让我送到幼儿园。我小时候,母亲在客船工作,我父亲在船站开货车,我们姐几个都在航运局幼儿园里上整托,一直待到上小学。
想起1975年,我中学毕业后,准备到肇东县的农村插队。临走那天,母亲陪着我早早地来到船站,并为我买了船票。我拿着这张长方形的、淡粉色的小小船票,登上了开往上江的客船。客船慢慢地离开了码头,渐行渐远,母亲站在岸边向我张望,斑驳的白发被风吹起,那画面永远刻在我的记忆里。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远行,手握着船票,想到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母,一滴泪滴落在船票上,这张小小的船票被一直珍藏在了我的日记本里。
1979年秋,我接母亲班返回城市来到哈尔滨船站工作,在货运室做收款员。那时年轻,学东西快,边干边学。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允许农民到城里来做买卖,他们乘船来到哈市,运来成筐的鸡蛋、蘑菇、水果、鲜鱼,还有很多其他农副产品。我负责收取他们的运费、保管费,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算盘打得啪啪作响,有时到了给孩子喂奶的时间,都走不出办公室的大门。还有很多驻哈办事处的货主,像木兰办事处、通河办事处、方正办事处都是我们的老货主。他们把一本一本卡戳的空白支票提前放到我这里,方便办理托运手续。常有货主找货运主任,请求提前把自己的货物运走,货运计划每天都排得满满的。有时候船上的货物多,我们科室人员也跟着码头工人参加抢装抢卸。上世纪90年代之前,松花江水上运输非常发达,还涌现出很多劳模和五一奖章获得者。交通部的领导多次来松花江检查工作,题词鼓励。
改革开放以后,原有的船站规模已经不能适应水路客运的需求。1985年经交通部批准,在老道外北七道街江堤外,新建了一座具有现代化设施的哈尔滨航运站客运大楼(现在的满汉楼酒店地址)。老候船室的黄房子彻底拆除,如同沙石沉入了历史的河流,连照片都无处查找。新建客运站大楼设有吃、住、行、娱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服务设施,船舶装卸机械设备也更加完善齐全。
记得1990年10月,哈尔滨航运站大楼落成。1992年松花江航运局204号客船正式通航哈尔滨至哈巴罗夫斯克、布拉戈维申斯克等国际航线。新哈尔滨客运站的建成,不但适应了国内国际的航班运输需要,同时也为哈尔滨市沿江增添一处壮丽的景观。
1996年,航运管理局隆重举行了建局50周年庆祝大会,并在哈尔滨航运站(今满汉楼酒店)门前广场设立“龙江第一锚”。8月份,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乘“黑龙江号”工作船,视察了松花江下游同江航道和同江港,并为“黑龙江号”工作船题词“发展航运,振兴龙江”。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后来,铁路、公路运输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势不可挡,逐渐取代了水上运输行业。哈尔滨航运站尽管不断改变经营方式,还是难以维系,最后整合分流。客运大楼租赁给了满汉楼酒店;露天货场租给个人变成了空车配货场地,几年后又全部搬出,筹备江畔公园。2000年前后,老哈尔滨航运站办公的小二楼、航运幼儿园也全部拆除了,分别建成了两幢七层高的新航运办公楼和居民住宅楼。
如今我退休十几年了,老哈尔滨航运站也已封存在渐黄的档案里,封存在老航运人的记忆里。想起那首歌,涛声依旧,却不见当初的夜晚……记忆随江水奔流。
今天当我走到新建的戊通航运码头文化街区长廊,感慨万千,老哈尔滨航运站虽然消失了,改建成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很宽敞、很漂亮,有几处船站模样的景点,有点像电影中的布景。老哈尔滨航运站还能继续为人民作贡献,也让我感到欣慰。这里的江堤上,还记载着各个时期航运的发展历史,让后代人永远记住老哈尔滨航运站曾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