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景美民富留乡愁 宜居宜业心和美
哈尔滨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绘出和美乡村新画卷
文章字数:1281
  庭院内的共享菜园长势良好。本报记者 罗彦坤摄
  ■本报记者 罗彦坤 刘韬
  冰城夏都启清凉,和美乡村绽芳颜。入夏以来,哈尔滨的和美乡村竞相亮相:民俗风情村游人如织、绿柳如烟,“一村一品”成为网红“伴手礼”;乡村采摘园顾客盈门,游客排队进村,成箱鲜果、有机蔬菜出村,产业兴旺富了乡亲;民宿、“农家乐”依山傍水转身成景区、景点,打开广阔增收路……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一幅宜居、宜业的和美画卷徐徐展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哈尔滨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为抓手,全面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打造了一批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典型。
  规划为基础,提升宜居指数
  距离哈尔滨市木兰县城25公里的利东镇利鲜村是民俗风情村,该村把“醉”美风情塑造成最大卖点,踏上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路。
  走进利鲜村,一处处恬淡怡情的景致随处可见,千米风俗长廊下游人如织,跟着路标和游览导向图能走上两个小时。沿途是民俗风情园、特色美食街、乡村民宿。现场还有民族歌舞表演、打糕制作、辣白菜制作等活动,挑战大秋千和跷跷板是孩子们的最爱,随着起落,欢笑声在小村回荡。
  利鲜村的规划建设始于6年前,木兰县利用撤村并居的契机,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43万元打造了民俗风情村。如今,利鲜村建设了楼房居住区、休闲广场区、特色食材种植区、食品加工区,民俗味道极浓的“乡间别墅”是核心区,生动的墙体彩绘,描绘着乡村生活的真实图景,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令游客流连忘返。
  近几年,利鲜村进一步完善了食品加工厂的功能及设备,朝鲜族风味咸菜创出了品牌。产业带动旅游,旅游拉动产业,每家几分地的小菜园随着游客的到来获得了可观收益。村内形成“家家都有产业,全村都是产业户”的局面。
  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哈尔滨市已经完成274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一切从村民意愿出发,真正反映村民诉求,突出地域特色,避免乡村建设“千村一面”。有了科学规划做基础,给水、排水、供热、幼儿园、学校、体育场馆、社会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更加完备,乡村宜居指数不断提升。
  生态为底色,推动宜业“蝶变”
  “千万工程”以生态起步,但不止于生态。哈尔滨市的和美乡村建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挖掘乡村的更多功能和价值,通过乡土重整、乡村重塑、城乡重构,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挖掘内生动力,推动宜业“蝶变”。
  在哈尔滨市方正县大罗密镇,每户庭院花树成行,一户一景。“农家乐”门前酒旗招展、游客不断。入夏以后,当地两大旅游项目采摘和漂流逐步迎来旺季,吸引着众多游客进村体验。
  春季人居环境整治,有效地擦亮了乡村生态底色。环境美了,游客自然就来了,“农家乐”“渔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乡亲们都说,“守在家门口就能吃‘旅游饭’,城里给套房都不换”。
  在哈尔滨市通河县青山村,有一片“世外桃源”,这是村集体推出的共享菜园,“城里人”种下的茄子、豆角、大辣椒开始疯长,乡亲们出租了菜园,并通过帮忙代管,另拿一份佣金。(下转第六版)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