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撒网松江,让“开江第一鲜”承载乡愁
靠水吃水更要爱护生态,冰城渔家用实际行动保护松花江水生物的多样性
文章字数:1246
  渔民撒网捕鱼。
  孙洪宇 本报记者 罗彦坤
  冰城4月,渔家等来开网时节。在松花江木兰县江畔,“老把头”于俊立发动渔船,驶向江心去撒网捕鱼,他说,就要这种仪式感,“开江第一鲜”承载起浓浓的乡愁。
  江面上鸥鸟齐飞,远山如黛水墨氤氲,50岁的于俊立掌舵控船,撒网的活儿交给了船上伙计来干。伙计们都愿意跟着他,说他有“根据天气变化,判断鱼群走向”的本事,“把头”开船去的地方,鱼就多。
  被叫成“老把头”,是因为于俊立从17岁就开始撒网捕鱼,在行里绝对有一号。近几年,他已不再动网,只负责掌舵。听伙计们夸赞,于俊立谦虚起来:“也有打不着的时候,那就歇歇呗,鱼是大江给咱的礼物,丰俭由天。咱靠水吃水,可不能起了贪心,这也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
  松花江里的鱼于俊立如数家珍,“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鳊花、鲫花、鳌花是主角,各种杂鱼,味道不同。于俊立说,他最喜欢鲤鱼,“鲤鱼寓意着吉祥,能跃龙门,化身成龙呢”。
  于俊立说,近年来,松花江水域生态持续向好,好多“绝迹”多年的鱼种再次出现,甚至有被列入保护名录的。他曾亲眼见证,有年轻人撒网捕了一条“七星子”,刚拿到岸上摆卖,就被渔政稽查人员发现了,当场受到了处罚。于师傅给伙计们定下一条规矩:遇到不认识的鱼,一律都放掉,大家要用实际行动保护松花江水生物种的多样性。
  说话间,第一网缓缓拉起,沉甸甸的。于师傅对着水面高喊一声:“来个大的!”一条三四斤重的大鲤鱼应声跃入船舱,瞬间,笑容在于师傅脸上荡漾开。
  “开江鱼”是东北餐桌上的一道季节大菜,为了这“开江第一鲜”,渔家撒网、渔村开门,沿江的“渔家乐”快被食客踏破了门槛。
  通河县乌鸦泡镇乌鸦泡村的松江渔馆,酒旗飘扬,顾客盈门。老板丁岩忙里忙外招呼着,小店每天都要接待十几桌客人。丁岩说:“我开渔馆9年了,今年生意特别好,因为预约客人多,比往年开业都早,可看出咱哈尔滨火了。”
  多年前,这个小村曾是林场装卸木材的码头。林区停伐后,乡亲们踏上了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运木材的小火车经过改装,变为餐厅;村里的闲置民房改建成民宿,打造自驾游、微度假旅游“打卡地”……沉寂了十几年的小村火起来了,经常有邻县食客跨江来吃鱼,乌鸦泡村也被列为通河县的“和美乡村”典型。
  通河县城里的抚远渔馆,挂出了“开江鱼”菜单:红烧江鲤鱼、清蒸鳌花鱼、酱焖柳根鱼、香煎岛子鱼、炸江虾……几乎每桌都要点上一两道开江鱼。
  渔村渔馆生意火爆,抢不到就餐位置也不用担心,松花江下游沿岸的大小鱼市都开张了。在巴彦县巴彦港镇,沿江的一个岔路口,自然形成了一个鱼市。大澡盆、泡沫箱、铁皮槽子齐上阵,大小活鱼鼓腮吐泡、杂鱼摆开了阵势。不断有路人驻足询价、掏钱购买,小镇鱼市买卖兴隆。
  在呼兰区西飞渔村到蒙古屯段的滨水大道上,十几处鱼摊沿江摆放,江鲤鱼30元一斤、鲶鱼50元一斤,最贵的鱼当属“牛尾巴”,每斤卖到了100元。渔民们守着大江生意火爆,还有没淘到心仪鱼货的市民留下电话,嘱咐摊主出了“好货”就打电话,随时来取……“开江第一鲜”,给春暖花开的好季节添了彩,也成为一年风调雨顺的好兆头。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