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小稻壳里挖宝,助盐碱地变良田
阿城区“春华秋实”以科技为支撑,保障粮食安全
文章字数:1286

  本报记者 康福柱
  惊蛰到,万物生。冰城众多企业都在争创开门红。位于阿城区的黑龙江春华秋实粮油有限公司厂区内,不断有装载水稻、大米的车辆出入,与此同时,二氧化硅生产车间里也紧张忙碌着。“春华秋实”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家企业以科技为支撑,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今年将与合作单位大面积改造盐碱地,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科技显威力,大米质量好
  “春华秋实”的稻米加工车间机器轰鸣。稻米生产环节负责人栾东升告诉记者,今年1月,该企业迎来了生产和销售小高潮,当月生产的2万吨大米,销售到新疆、甘肃、宁夏、四川等地,实现了开门红。
  “春华秋实”在阿城建有万亩水稻基地,同时,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还有近50万亩稻田,先后打造了“秋实十月”“黑土沃米”等大米品牌,品牌影响力逐年提升。其中,有一部分是弱碱米,质量好、耐储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谈起弱碱米,栾东升自豪地说:“这种弱碱米是在盐碱地上种出来的,改造盐碱地用的是我们自己生产的二氧化硅。随着盐碱地改造面积逐年扩大,我们的弱碱米产量也会逐年提升,以后会让更多消费者吃上。”
  科技显威力,稻壳变成宝
  “春华秋实”生产的二氧化硅,也是这家企业的“拳头产品”。“春华秋实”与哈工大华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从稻壳中提取高纯度纳米级二氧化硅,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这家企业注入了发展新动能。
  “春华秋实”的二氧化硅生产车间同样机器轰鸣,主操控室里,工作人员紧盯着电脑屏幕,掌控各环节的生产状况。车间的桌子上摆放着一排玻璃瓶,里面装着稻壳、二氧化硅等标本。工作人员介绍,稻壳脱水后经过高温燃烧提取二氧化硅,再经过深加工、配制土壤改良剂生产硅肥,并与调理液一同用来改造盐碱地。
  负责二氧化硅生产环节的张新伟算了一笔账,每吨稻壳的售价约300元,大约6吨稻壳能生产1吨二氧化硅,1吨二氧化硅的售价最高可达近3万元。二氧化硅可用在食品、药品、化妆品、橡胶、精密制造等多个领域,用途广、发展前景好。
  “春华秋实”厂区内整齐地摆放着一垛垛装满液体的大塑料桶、大包的编织袋。张新伟说,这些桶里装的是土壤调理液,是一种水溶性有机肥,含有大量微量元素、水溶性有机质、氢离子;编织袋里是用二氧化硅配制的硅肥。再过一段时间,这些产品就将运往盐碱地改造现场。
  科技显威力,荒地变良田
  “春华秋实”与哈尔滨工大华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紧密合作,从2020年开始,在大庆市肇源县进行盐碱地改造试验,并取得成功。截至2023年末,已改造盐碱地1100亩,当年亩产水稻800斤,实现了“荒地变良田”目标。
  “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绿色循环产业发展之路:用稻壳生产二氧化硅,用二氧化硅改造盐碱地,盐碱地上种水稻,水稻加工产生稻壳。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景非常好。”栾东升说。
  “工大华实”工作人员介绍,2024年,该企业将在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实施更大面积的盐碱地改造,预计将改造15600亩。
  目前,“春华秋实”与“工大华实”合作的二氧化硅二期建设项目已提上日程,投产后,预计年产二氧化硅1.5万吨,年产土壤调理液15万吨,将有更多的盐碱地被改造,为保障粮食安全赋能,助力“中国饭碗”端得更稳。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