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阴祖峰
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提出,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依托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广泛参与的群众基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强化统筹设计,超前谋划实施,全方位备战冰雪季。今冬,我市冰雪旅游火爆“出圈”,居“2024年冰雪旅游十佳城市”榜首,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产业发展和城市品牌提升。在接住这“泼天富贵”的同时,如何将“流量”变成“留量”、将“网红”变成“长红”,借助冰雪旅游的火爆带动全面振兴,成为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樊鸿禄一直思考的问题。
借冰雪之需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今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8个试点城市开始试行住房租赁团体购房贷款支持计划。樊鸿禄认为,我市应及时关注和借鉴与我市情况类似的试点城市长春的发展情况,积极申请第二批试点,打造旅游住宿特色街区和旅游文化集散地,形成类似秦皇岛刘庄和厦门曾厝垵式的旅游集聚区。
“借冰雪热潮,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餐饮、旅游项目开发、衍生产品设计推广、连锁公寓、租车服务、旅游中介等旅游服务业。”樊鸿禄建议,应制定科学标准,严格筛选把关,避免服务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提升旅游服务的市场化水平。“此外,还应切实发挥旅游诚信专项基金作用,将主流服务商纳入到服务体系中,通过先行赔付、统一指导等方式,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旅游长远良性发展。”樊鸿禄说。
借冰雪之热加大资源整合
数字经济时代,传统的旅游供给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年轻消费者对多元化、个性化、互动性的旅游需求,单一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已经难以形成爆款。樊鸿禄认为,面对火爆的流量,哈尔滨应将全城作为整体旅游项目进行打造,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整合和发展,提升整体的区域竞争力和承载力,最大程度发挥流量溢出效应。
樊鸿禄建议,应充分整合省内外“冰雪+温泉+文化+美食”资源,通过串联共享,加大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供应,推动旅游产品优化升级。通过区域合作,提升旅游者的体验,降低旅游承载压力,打造丰富的产品线和沉浸式消费的产品面,推动提升整个东北地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而为人才、资金、项目、技术等要素集聚创造条件。
“应以冰雪旅游为载体,推广哈尔滨冰城夏都的旅游品牌定位。提前筹划消夏旅游产品及线路,为夏季消夏避暑旅游培育消费潜力,将‘一季游’变成‘四季游’。”樊鸿禄建议,“应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游客对县域旅游特色的认知,进一步丰富哈尔滨旅游资源,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哈尔滨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中国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明显。樊鸿禄建议,哈尔滨应利用中俄互免签证协定、便捷通关条件,加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旅游和配套服务合作,设计更多的跨境旅游线路和项目,创造更多爆款单品。
借冰雪之势推动产业融合
樊鸿禄认为,当前,哈尔滨应做好“冰雪延链”“以旅促农”“商旅融合”“绿色减碳”等重点工作。
他建议,应打造冰雪项目网络社区平台,加大冰雪产业人才的培养和保护,加大冰雪娱乐配套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销售;应大力发展冰雪赛事,以冰雪赛事推广冰雪运动,以冰雪运动激发冰雪消费潜能,并向冰雪装备、冰雪设施、冰雪场馆、冰雪培训等上下游产业链条延伸;应培育和串联骨干企业和产业链条配套企业,共同壮大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实力,提升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活力。
针对“以旅促农”,樊鸿禄建议借冰雪旅游热度,加强与头部网络平台合作,充分发挥特色主播的网络带货优势,加大特色农产品,尤其是“黑土优品”省级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和推广;精选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生态资源较好、具有特色优势的农村,推广乡村游和农家乐,以旅带农、以农促旅,以冰雪旅游热潮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围绕推动商贸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樊鸿禄建议,应培育和引进有实力的旅游项目运营商,以冰雪旅游、消夏旅游为载体,整合建立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具有地域特色和诚信保障的进口商品特色小镇旅游项目;应依托对俄跨境电商的基础条件,大力引进或培育大型贸易商或分销渠道商,推动境外商品创新和渠道创新,构建特色进口商品的全国分销渠道或销售网络,打造“万国商品集散地”;应发挥我市科技优势,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到商旅项目中,充分展示我市的科技实力和发展前景,潜移默化地为招商引资和工业发展提供助力。
“冰雪旅游项目是气候和生态对哈尔滨的馈赠,冰雪项目对生态环境也具有强烈的依赖性。”樊鸿禄认为,在冰雪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以“两山”理论和“双碳”目标为统领,将生态化理念融入到冰雪产业发展全过程中,平衡“生态”与“产业”的协调发展,优化冰雪旅游的空间布局,重点探索投入低、破坏小、绿色化、循环性的产品设计和商业模式,着力打造冰雪开发绿色生态的国际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