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改革扩开放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

哈尔滨新区奋力在省市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中当排头作表率

字数:3,443 2024年02月20日 牢记嘱托 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局面

  本报记者 张焱
  展望2024

  2024年,哈尔滨新区将聚精会神抓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三件大事,激发内生动力,形成内外合力,培育壮大新动能新优势,增进民生福祉,为建设“六个龙江”、打造“七大都市”贡献新区智慧和新区力量,奋力在省市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振兴新征程中走在最前列、勇当排头兵。

  聚焦9方面重点工作;
  深入实施生物医药产业盘活工程,大力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培育工程,全面实施装备制造产业赋能工程,重点实施战略新兴产业升级工程;
  力争全年招商引资项目数量突破100个,确保新开工省市重点项目达到100个以上;
  全面启动万亩“龙江一号示范田”建设……

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

●进出口总额增长30%以上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聚焦实体经济

  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坚定不移聚产业集群。坚持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产业升级的重中之重,以特色化、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生物医药产业盘活工程,推动利民生物医药园区焕发新活力。大力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培育工程,进一步壮大食品产业规模。全面实施装备制造产业赋能工程,加快培育一批制造业绿色工厂、数字化车间。重点实施战略新兴产业升级工程,加快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配套企业向园区集聚。
  千方百计促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拼经济的“一号工程”,瞄准世界500强、国内100强和行业50强聚焦发力,加快推动一批制造业链主项目、科技创新潜力项目和外资项目签约落地。力争全年招商引资项目数量突破100个,协议引资额达到千亿级,实际利用内外资同比增长20%以上。
  全力以赴抓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战略产业备份基地、新一轮大科学工程布局等重大项目落地。持续推进深哈产业园2.0升级版,加快工大卫星智造基地建设,打造“中国星谷”。力争科达智能二期等信创产业落地,推动华为昇腾中心、保通汇利算力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打造“龙江信谷”。确保新开工省市重点项目达到100个以上,年度投资额150亿元以上。

  聚焦科技创新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培育。鼓励哈电、新光光电等龙头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各类科技创新成果就地转化为产业项目和种子企业。支持工大卫星、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科技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加强对岛田大鹏、安天科技、海邻科、凯纳科技等重点企业上市辅导和服务保障,确保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以上,总数突破1500家。

加强科创平台载体建设。全力支持哈工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科大讯飞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积极争取深空极地、医工结合、新材料等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创新中心落户。加快建设一批中试基地、验证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以深哈产业园科技创新增量器建设为引领,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加快构建科技创新生态。高标准推进哈尔滨新区科学城、黑科技双创生态圈建设,高质量实施企业创新积分制,发挥哈尔滨科技大市场促进要素流转功能,积极争取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与高校联合育才试点,鼓励企业参与高校特色学院建设,引进培育市场化、专业化科技孵化器和中介服务组织。

大力引育创新人才。深化推进“头雁”“春雁”等人才专项支持计划,加大企业建立高层次人才队伍支持力度,鼓励支持有条件企业申建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建立完善人才服务工作机制。持续推动部省共建产教联合体项目,力争全年培育产教融合实践中心20个、产教融合型企业达到40家。

  聚焦深化改革

  持续优化一流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实施政务服务2.0模式。深化综合执法改革。深入推进“信用制”改革。切实推动涉外项目落地、人员流动、技术合作便利化。探索建立外贸企业法律服务联盟。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提高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比例,探索实施混合产业用地供给、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积极争取外国专家服务保障改革试点。推动金融“活水”加速向科技、外贸和实体经济流动。充分发挥哈尔滨科技大市场作用,推动各类发展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配置效率。

  激发民营经济活力。组建企业服务中心,推动产业扶持政策直达快享。进一步创新区级领导包联企业工作机制。持续开展“融在新区·相约周五”等政金研企对接品牌活动。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给予表彰奖励。确保全年新登记企业1万户以上。

聚焦向北开放

着力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

打造对俄合作核心窗口。深化对俄全方位合作。加快建设对俄消费类电子产品加工园。加快中俄生命科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中俄能源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建强中俄经贸大厦、俄罗斯国家馆等载体,拓展对俄全方位交流合作。

畅通国际贸易通道。积极申建保税物流中心。加强与综保、临空两区以及绥芬河、黑河等口岸城市合作协作。谋划建设综合化、智能化物流园区,构建“智慧园区+实体物流”发展模式,构建陆运双清关、头程运输、尾程派送全跨境物流链服务体系,力争新培育外贸备案企业30户以上。

全面提升开放层级。大力引进培育跨境贸易、跨境金融、跨境物流、跨境电商等外向型产业主体,着力打通国内外循环堵点。加大海外招商力度,加快推动正大、华润等企业扩大投资。办好第二届“北纬45°中德企业联盟”系列经贸活动。

聚焦引领示范

  着力增强战略支撑能力
  创建现代化农业发展示范田。依托惠达科技等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全面启动万亩“龙江一号示范田”建设。加快推动育种、育苗等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落地,打造全省科技赋能农业发展示范地。
  创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谋划启动东部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实施龙江第一村、枫叶小镇奥莱等区域提升工程,打造一批特色文旅休闲街区、夜间文旅消费街区、都市休闲旅游街区、东北民俗体验街区。加快推动江北“渔文化”“音乐文化”“冰雪文化”“欧陆文化”“生态文化”等深度融合,加强创意设计赋能。支持市场主体深度开发工业游、研学游、乡村休闲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力争实现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0%以上。
  创建冰雪体育示范区。积极参与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冰雪体育核心示范区建设,加快培育发展冰雪体育产业。加强与上合组织成员国交流,积极承办上合组织国际冰雪体育赛事。

  突出精致建管
  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品质

  提升城市承载能力。重点推进利民雨污分流管网及配套泵站改造、松浦大道(浦源路至中源大道)污水管网维修改造、利民一泵站改造二期、太阳岛过江排水管线及利民玉林10万吨污水厂项目建设。
  建设宜居和美乡村。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垃圾清运、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强村培育行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落靠河(湖)长制。严厉打击侵占黑土地、盗采河沙等违法行为。持续整治城市噪声、餐饮排放等群众身边污染问题。
  加强民生保障
  巩固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抓好教育医疗两件大事。扎实做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计划新增学位5800个。全面落实质量提升2.0工程,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全国实验区、全省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级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广安门医疗中心和利民中心医院建设,启动新区基层医疗智慧化项目建设。
  扎实推进就业创业。继续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建设,继续推动“互联网+就业”模式,全面实施“轻资产创业计划”。
  强化公共服务保障。积极申报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打造“养老+”多元融合服务供给模式,着力提高助老餐厅覆盖率。加大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力度。

  夯实安全基石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筑牢安全生产防线。集中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打造一批安全生产标杆示范,完善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大食品领域监管力度。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办好“新区房展会”等促销活动,推动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持续防范化解金融等领域涉稳风险隐患。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东莱精神”,持续开展源头治理,构建高效联动体系。落实区级领导下访、约访和包案包联制度。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有效整治行业乱象,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新区。
  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全面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坚持党的领导,让讲政治成为硬核“标配”。
  全面依法行政,让重法治成为显著“标志”。
  提升能力作风,让专业化成为鲜明“标签”。
  务实担当作为,让抓落实成为实干“底色”。
  严格正风肃纪,让守底线成为基本“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