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
热气腾腾的包子吸引游客目光。
外地游客在早市大快朵颐。
红专街早市推出卡通人偶合照服务。本报记者 黄晏君摄
本报记者 霍亮 本报记者 孙岩摄 “哈报手机记者” 陶滨 冷岩摄
冻梨、冻柿子、冻草莓摆一大堆,一口口热腾腾的大锅热气缭绕,加了糖的豆腐脑、羊汤配上包子与油条,让东北腔的魔性吆喝和南腔北调的话语成为背景音……这里是哈尔滨早市。
它是哈尔滨街头巷陌最朴素最炽热的生活,也是这个冰雪季无数南方客必打卡的牵挂。哈尔滨的早市不仅被全国各地纷至沓来的游客“占领”,更开启了一条业态变革和转型升级之路。
文旅热潮下 早市“改腔换调”
用热油熬过的糖浆,在严寒中凝结成晶莹剔透的冰晶,包裹着红彤彤的大山楂,冰糖葫芦是最具东北特色的小吃。“冬天来哈尔滨不吃一串,就等于没来过。”在红专街早市,几位南方游客人手一串边逛边吃。这样的场景,在哈市很多早市几乎成为一种标配。早市的另一边,哈尔滨美食的另一张名片锅包肉也让众多游客大快朵颐。
“以前早市都是本地人来买菜,糖葫芦难有销量。”在哈市很多地方都卖过糖葫芦的周铭说,现在的早市外地游客很多,带动了需求,很多糖葫芦商贩转战早市市场,尤其是宾馆集中区域的早市。
锅包肉也一样,本地人大早上起来一般不会选偏油性的早餐,以前早市上的锅包肉很少。如今,哈尔滨人作为午餐、晚餐的锅包肉成了南方游客的早餐菜系。
从糖葫芦到锅包肉,一冷一热之间演绎着最纯正的冰城味道,也见证了早市业态的变革——曾经作为本地人餐桌食材交易地的早市,已悄然改变着它的“调性”。
很多食品的“形象”和销售方式,也走起了景区商圈模式。一些早市摊主为了迎合已成主流的年轻游客口味,将油条用巧克力包裹起来,推出了巧克力版新式油条。同样,全国代邮的塑封红肠,也在早市大行其道……即便是远离文旅景区的传统早市,也能找到这样贴心的服务。
“直接称上5斤,摊主可以快递寄到家。”在香坊区尚志公园旁的早市,一位买红肠的游客说,以前在商圈买特产时可以快递到家,没想到在哈尔滨逛个早市也能享受寄递服务。这位游客打趣说:“逛早市的时候顺便把给亲朋好友带的伴手礼也搞定了,这就是哈尔滨效率!”
“我的天!在这附近住了20年,早市变得我都不敢认了”,一位在红专街附近居住的市民日前路过这个网红早市时不禁发出惊叹。事实上,很多逛惯了早市的本地人纷纷表示看不懂,但又带着点莫名的小兴奋。
除了性价比 更有贴心守护
早市超高的性价比让很多外地游客震惊,更触动他们的是,大量游客涌入还能一直保持高性价比,“对哈尔滨人的实在与好客,印象更加深刻”。
“蛋堡3.5元?我在南方步行街买了一个12块钱,一模一样的。”这是一位江苏网友在一条哈尔滨早市美食视频下的评论,单一条评论就引来了近300个点赞量。大肉包子3元一个,黏豆包5元两个、豆浆2元一杯、羊汤10元一碗……这是哈市顶流网红早市常见早餐的售价。
“这么大的包子,两个就饱了,这油条这么大一根……”很多南方游客表示,单从物价上看,同样的商品与自己家乡市场价格没差太多,但菜码是真的大呀,同样花50元钱,在哈尔滨的早市吃不了,可以兜着走。
“太冷了!一下火车就发现我提前在网上置办的这身装备不行,今天逛早市时花了不到50元钱买了条棉裤套上,这下暖和了!”来自广东的游客宇涵说,本来打算等商场开门后去店里买,没想到早上逛早市正好遇到。
针对一些街路市场摊区客流量较大的实际情况,市城管局在早夜市摊区采取分流措施,防止出现人员拥挤踩踏。为了杜绝安全隐患,督导商户规范用电和燃气钢瓶使用。为了提升广大游客逛摊区的体验感,市城管部门还协调摊区管理部门、环卫部门全力做好摊区路面的清冰雪工作,防止出现人员滑倒摔伤情况。
如今,在红专街早市,排队成了常态。排了半天队,发现早市到了闭市的时间,是不是就意味着白挨冻了。绝不可能!为了排队的游客都能够买到东西,即使到了收市的时间,管理人员也会很贴心地让正在排队的人都买到东西之后再收市。
一些人流量较大的网红早市路口,经常都会有一些出租车等候乘客。同时,交通部门也会在红专街等网红早市附近设岗,维护交通秩序。
为防止早夜市出现破坏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几个月前,道外区一些早市就通过摆放公平秤、发放《信用条例》等方式,增强摊区经营者诚信意识。同时,还定期在各市场摊区开展“诚信业户”评选,对“诚信业户”的经营者进行表彰授牌,对违规经营、价格虚高等行为进行严管严罚。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摊区经营的信誉度。
城市烟火气
有了新风景线
在南方游客的眼中,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严冬中,哈尔滨的早市不仅热闹欢腾,而且绚烂多彩。深褐色的冻梨,鲜红的冻草莓,黄澄澄的冻柿子,还有各种数不尽的冻鸡、冻鱼、冻猪肉堆放在露天冒着阵阵寒气……对外地游客而言,这些摆在街上的大堆冻货本身就是一道民俗风景线。
“哈尔滨的早市有一个个用塑料布围成的保温房,透过透明的塑料外墙,各类蔬菜水果在灯光的映衬下像调色盘一样。”来自广东的吴丹说,这样的透明“小房子”与她家乡那边的集市模样完全不同,让人耳目一新。
“这里能拍到最纯粹的哈尔滨生活。”在钱塘街早市,一名爱发抖音的南方小哥刚进早市就开始用手机拍起了素材。他告诉记者,来哈之后,他随手拍了两段记录自己旅游经历的短视频,没想到浏览量和点赞量特别高,今天特意早起打卡早市拍视频。其实对于哈尔滨人而言,在这个冰雪流量热到爆表的严冬中,逛早市的游客成为他们眼中一道新奇的风景,现场看游客逛早市也成为一种新的乐趣。
外地游客排队、购物、吃美食,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城市魅力和吸引力的注解。在最具烟火气的早市,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生活习惯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并没有形成隔阂,而彼此成全为相互的风景线。
早市“火出圈” 文旅版图扩大
2024年开年之初,在红专街早市的一角,早市服务站悄然上线,这个绿白相间的小房子外的屏幕上,滚动播放着“红专街早市欢迎四方来客”字幕。
坐拥中央大街区位优势的红专街早市是哈尔滨最早的网红早市。眼下,冰雪流量爆表,更让冰城早市的文旅概念版图进一步扩大。
“看网上攻略后,哈尔滨的早市很多,没必要挤着一个地方去排队。”来自安徽的游客朱女士告诉记者,她和家人订宾馆时故意避开了中央大街和繁华商圈,选择了香坊区地铁2号线沿线的一家酒店,不仅价格更便宜、交通方便,而且酒店后身的香茗街就有一个早市。距离这里不远的延福街早市和横道街早市,步行也只要十几分钟。早上一家人挨个早市打卡,吃早餐、购物根本不用排队。
随着今冬外地游客的大量涌入,哈尔滨早市的攻略版图不断扩大。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和旅游APP上,各路探店旅游UP主和旅游达人推出一大波哈尔滨早市打卡攻略的短视频和博文。哈尔滨的早市就这样火出了圈。
如今,哈市文旅网红早市版图正在以中央大街和红专街早市为原点向外延辐射,安静街早市、钱塘街早市、北十八道街早市、动物园早市、中兴街早市……道里、道外、南岗、香坊等城区交通便捷宾馆集中区域的早市,已不同程度地享受到这波冰雪季文旅流量的红利。而这些散落在城市街头巷陌的早市,这个冰雪季也不同程度地开启了业态变迁与功能“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