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是中国冰雪艺术的摇篮,由制作冰灯、雪雕而诞生的冰雕师、雪雕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已经成长为国内领先的冰雪雕刻艺术工作者群体——

擦亮冰雪金字招牌的冰城“巧手”

字数:3,801 2024年01月03日 激情迎亚冬 冰雪暖世界

 
 
刘迪团队在国外创作的冰雕作品。  
  刘迪团队在进行雪雕创作。 
 
  刘迪团队近期的冰雕作品。 
  刘迪团队在国外街头表演冰雕。

  本报记者 万佳 
  今年冰雪季,哈尔滨冰雪景观的用冰用雪量毫无疑问再次刷新历史纪录——冰雪大世界使用25万立方米的冰和雪,太阳岛雪博会、冰灯游园会和城市冰雪景观等加起来,总用冰用雪量预计超百万立方米。所有这些美轮美奂的冰雪建筑则是在全市5000余名冰建师、冰雕师、雪建师、雪雕师冒着严寒历经几十天共同雕刻完成的。而在超过5000人的冰雪建设大军中,具有一定雕刻技能的人员有500人左右。
  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刘迪就是一名冰雕师。“放眼全国,哈尔滨冰雕师最多,手艺也最高。哈尔滨冰雕技术到目前仍然是首屈一指。”作为中国冰雪文化肇兴之地,60年来,哈尔滨培养了吴乃光、杨世昌、纪连路、张宁阁、朱晓东等一批又一批冰雪雕刻艺术家,在他们的带动下,更多冰雪雕刻艺术工作者把冰雕技艺带到全国乃至全球各地。
  今年冰雪季,刘迪格外忙。他和团队前几天干完长春的活,就要马不停蹄地往北京走,在当地参与冰雪景观建设。其间,他也会回到哈尔滨雪博会、中央大街等地方去看看。同时,双鸭山、海拉尔、满洲里、阿尔山等地区也向他发出了邀请。
  “在全国各地做冰雪的个人和团队,几乎都是从哈尔滨走出去的,这是我们哈尔滨人具有的地域性优势,也是历史文化锤炼出来的,更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刘迪说,他们在广告宣传上都打着“哈尔滨冰雪师傅亲自制作”“到哈尔滨,体验哈尔滨冰灯雪雕”等宣传标语。哈尔滨冰雪技艺的金字招牌俨然成为冰雪服务产业中最亮眼的那部分。
  一天十多个小时泡在户外,三年苦练才能出师
  刘迪的冰雕学习是从哈尔滨市第二职业中学开始的。“1999年,我在二职工艺美术专业学习,从那时候开始跟随老师郑金男学习冰雕、雪雕。”刘迪说,在纸上画画和在冰上雕刻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实际制作冰灯雪雕之前,老师要对学生美术造型进行一定的训练,起底稿、绘画,再进行腊雕练手,最后才能实际上冰雕刻。从零基础的小白人到完全独立完成冰雪雕刻造型,至少需要三年学习时间。
  冰雕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摸索,使个人对冰的理解逐渐成熟,此外还需要有一定天赋。一个成熟的冰雕师需要接触不同的造型,包括人物、动物,甚至各种抽象的形象。对于冰体和雪体语言来说,需要不断摸索。冰和雪雕刻的感觉也不一样,冰的材质用冰的语言来表现,雪的材质用雪的语言来表现。“我们那时候学校里就有冰雪训练基地,可以让学生一年四季都在冰屋里进行创作练习。”刘迪说,每次比赛前,参赛的同学都要练一两块冰找找感觉再去参加比赛。走出教室即能上冰,这种得天独厚的教学环境是国内其他院校望尘莫及的。
  “从我们上学那时候,兆麟公园每年都会举办群众冰雕比赛,老师就鼓励我们都去报名。”刘迪说,我记得当年我们有20多个同学都参加了比赛,比赛方给每个选手的冰块是长1米、高2米、厚度0.5米。每天从早上7时进园,一直干到晚上9时30分闭园才出来。每天除了中午吃饭进屋休息一个小时,剩下十多个小时都是在外边做冰雕。那时候技术不如成手,做得慢,但不知道冷也不觉得累,就是对冰雪充满了好奇心,就是琢磨怎么能把画上的造型在冰上雕刻出来。
  在冰雕的制作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刀、铲、斧、电锯等工具,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伤到自己。“而且冰面比较滑,雕刻的时候不小心就会摔倒,不过我们都比较有经验,在摔倒的同时会保护自己,然后爬起来再接着干。”刘迪说:“在校期间我参与了冰雪大世界、雪博会、冰灯游园会等多个冰雪项目制作,并获得不同冰雕、雪雕比赛名次。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长春冰雪大世界参与创作雪雕《万象更新》。因为大家都知道,《万象更新》是哈尔滨第一年冰灯游园会上的标志性冰雕建筑,能够参与到如此有纪念意义的冰雪建筑中,我感觉非常自豪。”
  冰城七代匠人传承创新,几乎包揽全国冰雪制作
  今年,刘迪刚刚成立了哈尔滨赋迪百承科技有限公司并出任总经理。刘迪说,因为冰雕比较辛苦,尤其初期也看不见效益,需要坚持和热爱。坚持下来,才能在冰雪雕塑领域开辟新天地。如今,他的冰雪制作团队有50多人,其中一半以上是成手,还有一部分学生学徒。是目前哈尔滨冰雪团队人数最多的团队之一。
  今年40岁的刘迪在哈尔滨冰雪雕塑圈里算第五代哈尔滨冰雕师,已经成为了如今中国冰雕行业的中流砥柱。从60年前拉开哈尔滨冰雪艺术的大门开始,哈尔滨已经培养了七代冰雕技艺匠人。他们中有哈尔滨现代冰雪创始人吴乃光,哈尔滨冰灯原始材料论证的奠基者王立生,中国第一座大型冰雕作品创作者杨世昌……第一代冰雕师有的已经去世,有的已经七十多岁。在他们之后,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热爱冰雪雕刻艺术的匠人。“我不算是最年轻的冰雕师,还有更年轻的“00后”们已经进入到这个行业里。他们算是哈尔滨第六代、第七代冰雕师。”刘迪说。
  每年冰雪季,哈尔滨大约有5000人从事冰雪雕刻工作。其中,具有一定雕刻技能的人员不超过500人。“我们行业分建筑类和雕刻类,冰建、冰雕、雪雕、雪建,冰建工人和冰雕师,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并不是因为热爱才干这个,多数是为了谋生。”刘迪说,但是雪雕师和雪建工人是密不可分的,他们的工作也不可或缺,单独任何一个工种都无法完成冰雪景观雕刻。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冰雪项目的制作团队几乎都由黑龙江,尤其是哈尔滨人包揽。
  冰雪产业的“金字招牌”,在国外也很受欢迎
  从21岁那年开始独立承接冰雕雪塑项目,刘迪由此真正迈入冰雪雕刻领域。“2006年长白山首届冰雪节邀请我到那里创作冰雕。”刘迪说,因为主办方之前就认识我,知道我的人品和技术,于是把整个施工都交给我,让我整合施工和技术。在整体设计方案出炉后,我负责具体实施。我当时领着一百多人的团队工作,把图纸内容分解到每个人身上,指导他们如何下料。在25天的施工期里,刘迪和师傅们一起奋战在户外,最终完成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大雪雕作品《山神》。
  从此之后,刘迪在全国各地承接制作冰雪雕塑项目。“现在我一年四季都很忙,冬天在北方制作室外冰景,夏天在南方做室内冰雪。”刘迪说,南方城市制作室内冰雪展出的项目非常多,不仅像广州、深圳、长沙、武汉、成都等地有需求,就像茂名、南昌等南方小城市也几乎年年办冰雪展。
  刘迪的冰雪创业之路不仅走遍全国,还一路走到美国、丹麦、加拿大等全球各地,他和团队在各个国家进行冰雪商业项目制作、表演和国际文化交流。“外国冰雪项目制作有大有小,从几百平方米到上千平方米,制作周期也从几天到几十天不等。”刘迪说,他们到过美国奥兰多、丹麦哥本哈根、加拿大万锦市等。在丹麦哥本哈根,他们在国家公园做了45天展示。
  有的地方还需要冰雕师进行现场雕刻表演,向观众展示冰雕制作的过程,这种形式在国外很受欢迎,每小时报酬在150欧元左右,每天表演4个小时,可以制作一到两块完整的冰雪作品。这种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属于高技术含量的工作,观众对这种精湛技艺惊叹不已。
  即便是这么多年之后,刘迪在制作一块冰雕之前,还是要先分析一下图纸,琢磨怎么造型。“做冰雪工程,尤其是大型冰雪工程,需要对全盘进行把控,一个微小的失误就可能导致整个工程的失败。”刘迪说。

国内首个四季冰雪教学基地 培养冰雪技艺后备人才

哈尔滨冰雪文化历史深厚,冰雪技艺学习氛围浓厚,开展冰雪技能培训的中高职院校比较多,学习群体广泛。哈尔滨第二职业中学便是其中之一。目前,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已经开园。哈尔滨市第二职业中学艺术专业部主任郑金男等教师带领相关专业的学生20余人已经在这里连续四年制作冰雕雪塑了。“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们就带领学生参加哈尔滨中小学生冰雕比赛。一直到2013年,连续13年荣获比赛一等奖。”郑金男说,“每年我们还带领学生参加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上举办的冰雪景观雕塑大赛。”

在实际上冰之前,郑金男会先让学生设计自己的作品,不断修改后拿出最佳设计方案。然后再让学生们用泥捏出设计稿,再用石蜡来雕刻。“雕刻和捏泥主要是为了让他们熟悉设计稿的空间关系,当他们对作品心中有数之后再上冰雪实验基地进行实操。”郑金男说。

占地150平方米的二职郑金男冰雪雕塑工作室四季冰雪教育实验基地,一次可以容纳30人同时制作冰雕。这座四季冰屋是2018年郑金男在学校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四季冰雪教学基地。“每年光电费就5万元,买冰块一立方米造价200元,像这样的冰库,至少需要六七十立方米冰。”郑金男说,所有这些费用都是学校专项资金支持。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00多名学生在冰雪基地参加实训。学生们在这里了解冰雕的制作过程,感受冰雪艺术魅力。

早在2019年,郑金男就在兆麟公园举办冰雪研学活动,让热爱冰雪的孩子参与到冰雪景观制作过程中来。每年大概有一二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参与这个项目,最近这几年,刘迪看到越来越多的研学、游学等活动把冰雪雕塑制作纳入进来。“这些活动最起码让孩子对冰雪雕塑有一定了解,让他们亲眼看到感受到冰雪文化的魅力。”刘迪说,这是目前他们正在努力做的一件事。

“今年,我计划在公司打造一个四季冰雪基地,让初出校园的新人们有机会练习,同时中小学生们也可以参与进来,亲自感受冰雪文化的魅力。”刘迪说,他们会提供一定的场地,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冰雪雕塑,学习相关知识。

“去年在中央大街参加比赛的时候,7岁的儿子到现场看我雕刻,他特别喜欢,还拿着雕刻工具在冰上刻刻划划。”刘迪说,“别的孩子看到后,也跃跃欲试想上场操作。我感觉东北人对冰雪的热爱是天生的,是骨子里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提供可以亲自实践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