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种养循环,鲜食玉米串起“黄金产业链”
宾县常安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让黑土地农产品身价倍增
文章字数:1497

  鲜食玉米加工车间。 
  刘婧婧 本报记者 罗彦坤文/摄
  种是金,管是银,加工才是聚宝盆。金秋时节,宾县常安镇的乡亲们加紧鲜食玉米加工,“农头工尾”让冰城黑土地农产品身价倍增、销往全国,闯出了一条广阔增收路。
  近年来,宾县用好用活乡村振兴资金,立足黑土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循环农业产业链延链、增链、强链,闯出了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生动实践。
  冰火“两重天”锁住食味值
  在黑龙江坤福食品生产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内,刘志民打开冷库大门,捡出一穗速冻玉米,用力在货架上一敲,一声脆响,米粒飞溅。他用手扣了扣玉米芯,发现已经冻结实了,便朝着工友喊道:“这仓可以出了!”
  刘志民是一名冷库搬运工,他带领的小组负责把完成冷冻的玉米分装运送到库房,这是加工链条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车间内环境最冷的一个工种。“你看,大棉袄二棉裤,里外3层,不然抗不住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低温。”刘志民展示着自己的一身行头,全组30多个人和他一样的穿着。
  与冷库截然相反的是蒸煮车间,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工人穿半袖干活。一车车经过清洗、筛选的鲜食玉米被推进蒸炉,十几分钟后,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玉米就出炉了。蒸汽升腾,工人无法靠近,只能用长铁钩搭住往外拽,出炉的玉米以最快速度送往冷冻车间接受强制冷,为的是有效“锁”住食味值。
  在剥皮与清洗车间,室温正常,生产节奏却很快。随着铲车上料,一穗接一穗的玉米在流水线上切根去梢,制成统一规格。尽管生产线都是智能的,但还是安排了专人盯着,避免“坏穗”混入下一个加工环节。
  企业负责人宋守民告诉记者,一铲斗就是半吨玉米,3条生产线同时开动,一天产能在30万穗左右,每年九十月份加工,要干两个多月。
  科技种田调优种植结构
  宾县常安镇共种植鲜食玉米6000亩,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不断优化,乡亲们打破了传统种植思维,纷纷选择经济效益更高的鲜食玉米。以专业种植合作社为依托,以大机械作业作保障,乡村踏上特色产业增收路。
  “以前大家不敢大面积种鲜食玉米,是因为收获得用人工,赶上秋收紧张时期,雇不到那么多人手。如今全都是机械化采收,种、管、收与大田玉米没什么差别,买农机国家还有补贴,秸秆青储饲料又是一份收益,收入逐年递增。”一位农户告诉记者,夏季管护期间,全程无人机飞防,都由合作社统一负责,乡亲们种地省心省力,参与生产的热情越来越高。
  宋守民介绍,在品种选择上,常安镇鲜食玉米基地以“糯9”为主打,附带种植几个新品种。从今年开始,合作社尝试接受订单种植,也就是客户想要什么产品,在开春就下订单。订户不乏江浙沪一带的食品企业,这样生产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也让乡亲们提前吃上了“定心丸”。
  “农头工尾”助力黑土生金
  黑龙江坤福食品生产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品牌打造和市场探索,如今,鲜食玉米已经成为宾县常安镇的“一乡一业”代表,串起了“肉牛饲养+玉米种植+有机肥生产”循环产业链条,带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在宾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乡村振兴资金予以倾斜,这种“种养一体化”循环产业链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养殖企业和家庭牧场“复刻”,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到产业中来。
  宾县常安镇党委书记曲万义介绍,其实,当地是先有肉牛养殖基地,然后才建立了鲜食玉米种植基地、秸秆饲料厂、有机肥加工厂。如今,随着绿色农业的发展,鲜食玉米和有机肥的增长点越来越突出。下一步,还将推出观光农业,打造示范园区,按照“养加销一体化,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原则,谋划建立并叫响区域性公共品牌。
  “做好种田人,当好养牛倌,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理念的指引下,乡亲们的这条循环农业产业之路必定越走越宽阔!”宋守民对乡村的产业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