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金秋,呼兰乡村一幅画
文章字数:1807

  □ 郑旭东

  双休日,天高气爽,非常想看看农村沃野丰收的情景,感受那种农民丰收的喜悦氛围,更想成为那五谷丰登的画中人。
  我们一家人在我的倡议下,踏上呼兰乡村之旅。
  丽日风清,跨过松花江大桥,轿车奔驰在滨水大道上,穿行呼口大桥,路过蒙古村的“网红海”,在大房子村路口左拐一个陡弯,直接向北下了江堤。
  这是沈家街道大罗山村大片水稻田,春天,我拍过农民在稻田地机械化插秧,夏天录过绿油油稻苗无人机在喷洒农药,今天,又来把秋天的金黄摄入镜头。
  真美啊!我们一家人几乎同时喊出声音。车窗外,眼前一片开阔地,一望无际稻田金黄色,几台收割机正在收割水稻。在稻田、玉米、黄豆地铺出的金黄色地毯上,点缀着稀稀落落、高耸挺立、枝干奇特的大柳树,一群群喜鹊盘旋地飞来飞去。柳树旁农户的一大片养鱼池,如镜片一样镶嵌在稻海之中,金光闪闪,妖娆夺目。一只小船在水中游荡,不时有人撒网。气温好,鱼儿肥,乐疯了鱼哥鱼嫂,今年又能卖上个好价钱。一群肥肥胖胖的大白鹅,从芦苇丛深处游过来,拍打着翅膀撒欢,远远可见后面牧鹅人披着光晕的身影。
  车在金黄色海洋中拐了几个弯,我们到了大罗山村口一片稻田。家人跑进稻田的池梗上,拽下几棵稻穗在手里玩弄,端着手机互相玩起自拍、对拍、独拍,那样子,很怕画面让别人拍走,自己抢不到该多可惜。
  在大罗山村,我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这里的地球吸引力比别的地方强度大,就连过去司空见惯的玉米地、大豆地、稻田地都有磁场,每个人都挪不开脚步。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我们才进村子。村里每趟街都铺设着水泥白色路面,路两侧是水泥压顶的排水沟,最前趟街的路两旁由云杉松、紫叶稠李和各种花灌木交错点缀,高低起浮,虽是深秋,仍然绿色如春,叶面上没有一点灰尘。中心大街很宽阔,一色的忍冬树,结满红红小果,散发着芳香,馋着路人不忍离去。后趟街两侧垂柳翠绿,飘飘洒洒,随风飘扬。
  农家住户的院门前,镶嵌着光伏太阳能发电集光板,村民告诉我们:夜幕降临,家家户户门前的太阳能光板自动亮起,照亮整个村庄。
  最特殊的是农户院墙都是同样的外观,设计精湛,别具一格,远远望去,似一条龙谷腾飞,蜿蜒起伏在游动。
  在村里巧遇回村探亲的区水务局周继业老师,他告诉我们:大罗山原名叫大龙山,在很早以前,松花江的北岸在村前,沿江东下形成了江坎,这样使大罗山、小罗山、靠山、宋家沟和黄土山蜿蜒连成一线。尤其是大罗山村西头有三百米宽水渠,北通泥河,在南侧望岸视为龙头,所以,原名叫大龙山。后来人们多年在村头挖土建房,脱坯抹墙,挖出黑色的土龙模样,人们看到龙头已经挖掉无法修复,也别让龙神怪罪,加之江面水南移,故改名为大罗山,延续至今。现在,松花江水移滚至老山头脚下,又加之水位下降,给大罗山人民营造出万亩良田。
  大罗山地处松花江边,过去松花江涨水,深受其害,特别是1998年的大洪水,全县人民奋战一个月才保住这里的农田和村庄。自从哈尔滨修建了滨水大道,不但能够防洪,还方便了交通,江边成了“网红海”,夏日里游人在这里可以观光农业,游山玩水,村民们卖鱼、卖烤土豆、卖鹅蛋,出租帐篷、游泳用品和儿童玩具,收入颇丰。
  大罗山村委会的广场特别大,在这里可以举行足球比赛。院子的四周布满了各种健身器材,围墙上是一幅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画。广场的水泥地上,晾晒着刚刚收割下来的早稻,几个中年农民在翻场,他们说说笑笑,脸如桃花开。
  我奇怪地问路人:别村街上都没有多少人,你们这个村怎么这么多人?正在干活的几个农民几乎异口同声:村里收入高,谁还愿意抛家舍业去外面打工!哦,我们明白了,这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啊!村里有金窝,谁还出去找窝。
  我想拍一下村的全貌和远处松花江的远景,怎么也没有选到合适的位置,爬到院墙上面去拍,惊吓了院里的看家狗乱叫,吓飞了窗前的本地鸡。主人跑出来搬梯子帮忙:拍吧,大罗山够你拍几天的。
  参观千头猪舍,从百栋蔬菜大棚出来,有人惊喊:快看,那儿有羊群。一群羊从对面树林处溜溜达达走过来,很久没见过放羊的了,我前后左右拍起来,他们也不落后,几个手机拍横又拍竖,把羊儿弄得目瞪口呆。
  一路上,我的眼帘一直挂着一幅画,这幅画上有耕耘、有燃烧、有浪漫。
  我为呼兰人民建设富饶美丽的七彩呼兰而自豪,为大罗山天翻地覆的变化欢欣鼓舞,为新农村农民精神风貌所震撼。
  我喜欢秋天里的农村,更喜欢呼兰新农村的秋天。心贴在黑土地上,心随新农村建设的脉搏一起跳动,唱出心中最美的歌。
  作者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呼兰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