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小小黑木耳 致富“金钥匙”
阿城区沙河村发展特色种植产业走发展新路
文章字数:1129
  村民采摘木耳。
  本报记者 康福柱文/摄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阿城区交界街道依托当地独特的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木耳特色种植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增收,走上振兴发展新路。
  10月13日,在交界街道沙河村刚刚新建起来的木耳烘干车间里,村党支部书记项国忠正和几位乡亲研究购置设备事宜。项国忠介绍,今年的木耳生产已经结束了,村里正在为明年生产做准备。以往,乡亲们生产的木耳采摘下来后都是放在架子上晾晒,碰上连雨天,木耳就会遭损一些。为更好地发展木耳产业,今年,阿城区有关部门为沙河村投资50万元,建起了木耳生产车间,还将添置一些生产设备,采摘季碰上连雨天也不怕了,可以在室内烘干。届时,沙河村的木耳生产将跃升到一个新台阶。
  记者在沙河村村外一处地块看到,田地里摆满了木耳菌袋。项国忠介绍,沙河村处在两山夹一沟的位置,昼夜温差较大,附近有小河,浇灌取水更方便,可以说,木耳是喝着山泉水长大的。多年来,沙河村一直实行地栽木耳的生产方式,生产出的木耳肥厚、质量好,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市场上比较畅销。今年生产的木耳,大部分已被商贩来村里收购走了。
  虽然沙河村生产的木耳质量好,但之前一直没有自己的商标,附加值不高,发展遭遇到了瓶颈。项国忠说,等木耳生产设备购置完毕,村里将申请办理生产许可证,然后申请注册商标,沙河村的木耳有了身份就可以进商超了,销售价格也会随之提升。生产期间还能对木耳进行筛选、分等,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碎木耳加以利用,真正做到“吃干榨净”,沙河村的木耳附加值将进一步提升,每斤木耳预计比现在增收10元,经济效益会更好。
  由于多年种植木耳,沙河村已成为阿城区有名的木耳村。目前,年产木耳20万斤,全村有20余户村民种植木耳,每户村民能带动10多个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村里没有闲置人员。每年六七月份是木耳采摘高峰,用工量也最多,木耳种植户常常需要到邻村雇工采收。
  沙河村原来并不富裕,近些年通过大力发展木耳产业,乡亲们的收入逐年增加。种植木耳每亩地纯收入能达到一万元,是种植玉米等其他农作物的几倍,乡亲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沙河村原来多是泥草房,如今全都翻建成了砖瓦房,很多村民家里都购置了小汽车,不少村民还在阿城城区购买了楼房。村民宋臣家种植了8亩地的木耳,一年收入超过10万元,现在家里购买了小汽车、农用拖拉机,又建了新房。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黑木耳成了村民们致富的“金钥匙”。
  项国忠介绍,木耳生产从每年的12月初开始加工木耳菌袋,要一直忙活到春节前。以往,村里种植户都是用烧煤的锅炉来给木耳袋灭菌,今年,乡亲们购买了三台电锅炉,不但能提高生产效率,还能节约生产成本,也更加环保。未来,沙河村将进一步壮大木耳产业规模,将木耳产业发展成为带动乡亲持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