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取经“千万工程” 蝶变“和美乡村”
文章字数:1327
  (上接第一版)这曾是建国村两个屯的名字,如今,人们用“建国小区”这个新名字取而代之。村内一片5层的住宅楼群拔地而起,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成了楼上楼下的邻居,乡亲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国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
  作为方正县最大的农民新居小区,建国小区门前的公路两侧栽植了梧桐树、榆叶梅,夏天人们在树下纳凉打牌,冬季孩子们到此打雪仗、堆雪人。
  建国小区距方正县城2.5公里,共有563户居民。土地的高度集约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便利,乡村各项产业蓬勃发展。人气最旺的当属“美食一条街”,这是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发展起来的集休闲、娱乐、美食、体验、购物一体化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采取“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本村241户村民发展棚室、小园果菜种植,各家各户的茄子、豆角、草莓、蓝莓、香瓜、葡萄等都在这里变现,仅此一项,年产值就达800余万元。此外,村里的蜂蜜、豆油、富硒大米,都对接上了销路,在产业融合发展的推动下,家家成了专业户,全村人均收入达2万余元。
  方正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王殿权告诉记者,未来方正县将继续推广“千万工程”经验,以规划为基础,通盘考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持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以生态农业、特色美食、花湖美景等旅游资源优势作为发展新动能,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让建国小区的乡亲们奔上产业致富路。
  百年梨园结“硕果”
  打造文化新IP
  10月中旬,方正县德善乡育林村的百年梨园已经完成收获,但走进村落,仍能感觉到浓浓的“梨味”。“梨香小院”“梨花院落”,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一副匾额,门上都有一副与梨有关的楹联,让人看了就觉得清香扑面,浓郁的梨文化成了乡亲们引客生财的文化新IP。
  别看时近深秋,育林村独具特色的梨文化民居仍旧在红火经营。村民周玉香像往常一样端出特色美食育林鸡蛋羹迎宾,引导游客住进农家乐。“春夏秋三季,我都在本村的农家乐当服务员,每天工资能拿200元,看着家乡一天比一天美,心里比蜜甜。”周玉香告诉记者,全村吃上“旅游饭”的乡亲有168户,像自己一样的打工人比比皆是。
  “这片梨树园可是我村的‘宝’,是祖辈传下来的财富,更是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方正县德善乡党委书记赵林告诉记者,育林村“梨文化”已有百余年历史,1918年,方正知事杨步墀亲手栽下梨树,后来发展成梨树园,传承下来的百年梨园如今是方正县知名美景之一,育林村曾被评为省级龙江民居试点村。
  念好“产业经”,主打“乡愁牌”,近年来,育林村走上了“和美乡村”发展之路,做强“梨经济”、做活“梨文化”,成为乡亲们振兴路上的新课题。
  为了更好地破题山水育林这篇文章,方正县积极对接清华大学实践支队参与乡村建设,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正式挂牌。村路旁的一块景观石上,记录着3年来参与家乡建设的清华学子姓名,以及他们谋划的乡村田园休闲游发展蓝图。那块“我在方正,梨清华不远”的指路牌,指引着全村孩子的清华梦。
  方正县德善乡相关负责人杨曦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明了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大方向。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变,内涵深远。好生态只是底色,文明和谐、宜居宜业、欣欣向荣才是最终目标,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村美人和。”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