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生态产业筑“金山” 和美乡村入画来
哈尔滨县域依托绿水青山,以生态产业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文章字数:1609

  育林村的梨园民宿。 
  本报记者 罗彦坤文/摄
  冰城夏日,“和美乡村”展芳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乡村生态好起来,环境美起来,乡韵浓起来,一个个山清水秀、文明和谐、宜居宜业、欣欣向荣的和美乡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走生态产业化发展道路,乡亲们立足农家院谋发展,找到了开启绿水青山的“金钥匙”,共同织就一幅“农业有干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奔头”的村美人和的冰城画卷。
  百年梨树村
  闯出龙江民居发展新路
  一片梨园一树果,一路飘香一路甜。这是方正县德善乡育林村“和美乡村”发展真实写照。漫步于村路上,微风拂面送来丝丝甜意,200亩梨园环绕着村落,形成观光、采摘、吃住玩“一站式”打卡地。
  “这片梨树园可是我村的‘宝’,是祖辈传下来的财富,更是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育林村党支部书记刘先会告诉记者,育林村“梨文化”已有百余年历史,1918年,方正知事杨步墀亲手栽下梨树,后来发展成梨树园,传承下来的梨树园如今是方正县知名美景之一。2021年,育林村被评为省级龙江民居试点村。
  在育林村,各家各户门前都挂着一幅与梨有关的楹联,民宿的招牌更离不开“梨”字,“梨香小院”“梨花院落”看着就清香扑面。独具特色的梨文化民居,吸引着众多进村游客驻足。
  念好“产业经”,主打“乡愁牌”,近年来,育林村走上了“和美乡村”发展之路,做强“梨经济”、做活“梨文化”,成为乡亲们振兴路上的新课题。
  为了更好地破题“山水育林”这篇文章,方正县积极对接“清华大学实践支队”参与乡村建设,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正式挂牌。村路旁的一块景观石上,记录着三年来参与家乡建设的清华学子姓名,以及他们谋划的乡村田园休闲游发展蓝图。那块“我在方正,梨清华不远”的指路牌,指引着全村孩子的清华梦。
  德善乡相关负责人杨曦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明了方向,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变,内涵深远。好生态只是底色,文明和谐、欣欣向荣才是最终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人心和美。”
  农民搬进新居
  乡亲们吃上“旅游饭”
  在方正县方正镇建国村有两座牌楼:“东爱莲”和“西爱莲”,曾是这个村两个屯的名字。如今,人们更常用“建国小区”称呼这个村,村里一片5层的住宅楼群,成就了全县最大的农民新居小区。自从全村乡亲都“上楼了”,建国村的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两侧梧桐树洒下阴凉,花圃中鲜花开得正盛,农用车停进了一楼车库,下了楼就可以跳广场舞。
  建国村距方正县城2.5公里,共有563户居民。近年来,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方正县以规划为基础,通盘考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持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建国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
  建国村内最热闹的当属“美食一条街”,这是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发展起来的休闲、娱乐、美食、体验、购物一体化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采取“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全村241户村民发展棚室、小园果菜种植,各家各户的茄子、豆角、草莓、蓝莓、香瓜、葡萄等都在这里变现,仅此一项,年产值就达800余万元。此外,村里的蜂蜜、豆油、富硒大米,都对接上了销路,在产业融合发展的推动下,家家都成了专业户,全村人均收入达2万余元。
  通河“青山民宿”
  背靠“金山”迎客来
  走进通河县凤山镇青山村,家家门前酒旗飘扬,铁锅炖冷水鱼、吊炉烧烤是时下的当家菜。各家各户的小园黄瓜、柿子、蓝莓都是采摘项目。躺在农家火炕上看星星,是住在这里的浪漫标配。
  “每到周末,全村爆满,不提前预订,就只有扎帐篷了。”指着村前正在施工的几栋民宅,青山村党支部书记梁晓东告诉记者,那是“青山民宿”二期工程,预计今年年底投用。农村闲置房屋变成民宿群,乡亲们守着绿水青山迎客来。
  为增加乡村旅游特色,青山村积极推进“半亩菜园”创建,把原本闲置的农家院变成了增收“聚宝盆”,打造“一户一品”。小浆果、杂粮杂豆、鲜食玉米等特色庭院经济迅速发展,年创收超过10万元。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