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夏日来临话荔枝
文章字数:3058

  □衣殿臣

  夏日来临,百果登市,岭南佳品,首称荔枝。壳丹肉晶,皮薄多汁,脍炙人口,甘甜如饴。它虽然主产于岭南和巴蜀,但由于现代交通发达,朝发夕至,北国冰城六月照样可以吃到新鲜的“百果之王”。荔枝以“形圆而色丹,肉晶而味美”驰名于世,要是能在赤日炎炎的夏天,吃上它三两颗,再哼上几句文绉绉的荔枝诗词,那无疑是夏日难得的一大快事。
  荔枝,也称荔支、丹荔、贵妃笑、十八娘等,别名很多。它是亚热带果树,高达五六丈,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而荔枝则身居岭南“四大果品”之首。早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便有记载:“隐夫郁棣,褡遝荔枝,罗乎后宫,列乎北国。”《东观汉记》也载云:“匈奴南单于来朝,赐御食及橙桔龙眼荔枝。”可见,荔枝年代久远,历史悠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则对荔枝作了极为详尽的记述和描写:“荔枝树,高五六丈余,如桂树,绿叶蓬蓬,冬夏荣茂,青华朱实,实大如鸡子,核黄似熟莲,实白如肪,甘而多汁,似安石榴。”
  到了唐宋时期,荔枝越发受到人们喜爱,身价倍增,并且成功地进入文学,一些诗词文赋竞相记述和赞扬,乃至还有了《荔枝香》词牌,被人写入对联。最值得称道的是盛唐宰相张九龄,他曾写过一篇《荔枝赋》,序言开篇便说:“海南郡出荔枝,每至夏季,其实乃熟,状甚环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赋文对荔枝作了全面描写,总的评价则是“果之美者,厥有荔枝”。中唐时期大诗人白居易,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调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做刺史,第二年他命画工绘制了一幅“荔枝图”,他亲自作《荔枝图序》曰:“荔枝生巴蜀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琵琶,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说得头头是道,白居易所居之地一定是出产荔枝,他只有细细品尝后,才会写出这样身临其境的文字。上述的《荔枝赋》和《荔枝图序》生动形象的铺陈描述,足可以使我们对荔枝有个大概的了解。
  至于吟咏荔枝诗词,更是随处可见,数不胜数。或借荔枝以咏史,或借荔枝以抒怀,或借荔枝以明理,或对荔枝直接描绘,无不各具特点,精彩动人。唐代大诗人杜甫,他在入蜀移居夔州期间,曾写组诗《解闷十二首》,其中后四首都是写荔枝的,以绝句形式出现,自由灵活。第九首写道:“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意思是说,皇帝和贵妃已经过世了,而地方进贡荔枝依旧继续,唐玄宗应该为此而感到悲哀。此诗明显地在批评朝廷令百姓快马传送荔枝的错误做法,远远早于杜牧。而第十首则是写他自己亲手摘荔枝:“忆过泸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京华旧见无颜色,红颗酸酣只自知。”往昔在京城看到的荔枝都变色了,这次自己摘的荔枝则红艳可口,自然是高兴的。人人都喜欢荔枝,但是杜甫反对的是,吃荔枝不能只为自己大饱口福,而不管百姓死活的恶劣行径。这种情况,后面还会谈到。唐代另一位喜欢荔枝的诗人是白居易,他不仅写咏荔枝的诗,而且最长的一首竟有28韵。先看他的绝句《种荔枝》:“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一般诗人往往喜欢栽花,而白居易却自种荔枝,简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再看他的律诗《重寄荔枝与杨使君,时闻杨使君欲种植故有落句之戏》:“摘来正带凌晨露,寄去须凭下水船。映我绯衫浑不见,对公银印最相鲜。香连翠叶真堪画,红透青笼实可怜。闻道万州方欲种,愁君得吃是何年?”既给友人送荔枝,又担心友人吃不到自种的荔枝,这情感是何其深厚、诚挚啊!
  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有《忆荔枝》云:“传闻象郡隔南荒,绛实丰肌不可忘。近有青衣连楚水,素浆还得类琼浆。”食过荔枝,念念不忘,以回忆形式写入诗中,足见对此果的流连之情。晚唐诗人徐寅有二首《荔枝》七律,其一云:“日日薰风卷瘴烟,南园珍果荔枝鲜。灵鸦啄破琼津滴,宝器盛来蚌腹圆。锦里只闻消醉客,蕊宫惟合赠神仙。何人剌出猩猩血,深染罗纹遍壳鲜。”这首诗写得颇为细致,把荔枝简直是写“活”了,在诸多咏荔枝诗中,当为精品。
  在诸多写荔枝的诗词曲赋中,晚唐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之一最为驰名。它不仅有历史背景,而且描写形象,议论精彩,脍炙人口,影响甚大。《新唐书·杨贵妃传》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递,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杨贵妃食荔枝是劳民伤财的事情,杜甫也曾写诗讽刺过,但却没有杜牧诗尖锐、深刻而又广为人知。且看杜牧的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小诗不仅含蓄地揭露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恶劣行径,也抬高了荔枝的身价(这是诗人所未曾想到的),“妃子笑”成为荔枝的一个著名品种,便来源于此诗。杨贵妃所食的荔枝到底来自何处?一说是来自岭南,即广东广西一带。而岭南离长安路途遥远,即使是快马加鞭,日夜兼程,五六天内也绝不会到达长安(西安)。所以有人通过地理考证,认为杨贵妃所食的荔枝是来自四川的涪州,这里离长安只有两千里左右,最多四天即可到达,荔枝不会有什么变化。《舆地纪胜》中就曾提到,涪州城四十五里地方,有妃子园,植有荔枝“百余株,颗肥肉肥,杨贵妃所喜。‘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谓此。”有趣的是,在这首诗之后,荔枝又多了个新品种,叫作“妃子笑”。清朝的陈鼎在《荔枝谱》载说:“妃子笑,产佛山,色如琥珀,有光,大如鹅卵。其味如蜜,其嗅如兰,皮薄而肉厚,核小如豆,浆滑如乳。啖之能使齿香经宿,宜乎妃子见之而笑也。”
  宋朝的荔枝文化也很兴盛,不仅有诸多荔枝诗,还出现了许多荔枝词,乃至还有专著《荔枝录》等。苏轼由于在岭南生活过,所以他的咏荔枝诗词近20首,既多且好。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广东惠州,第一次吃到荔枝,他高兴至极,于是写了《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诗前后,他还写了长诗《荔枝叹》,怒斥了唐玄宗为讨好杨贵妃,竟下令民间向宫中进贡荔枝,快马传递劳民伤财。诗中有这样两句:“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足可以和杜牧的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较高低。苏轼还写了好几首荔枝词,这是唐朝所没有的。其《减字木兰花·荔枝》云:“闽溪珍献,过海云帆来似箭。玉座金盘,不贡奇葩四百年。轻红瓤白。雅称佳人纤手擘。骨细肌香,恰似当年十八娘。”在肯定朝廷废除进贡荔枝的同时,热情洋溢地赞美了荔枝,结尾用了荔枝的雅称“十八娘”。宋曾巩《荔枝录》载:“十八娘荔枝,色深红而细长,闽(福建)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食此,因而得名。女冢在福州城东报国院,冢旁犹有此木。或云,谓物之美少者为十八娘。”苏轼的弟弟苏辙《干荔枝》诗亦云:“红消白瘦香犹在,想见当年十八娘。”如果说“妃子笑”是荔枝中的珍品,那么“十八娘”则是荔枝中的神品,一般人是吃不到的。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皇帝宋徽宗也很喜欢荔枝,他命人在宫中栽植荔枝树。其《宣和殿荔枝》诗中有两句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看来皇帝吃荔枝,也得在宫中栽种了。对此,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卷三也记载说:“宣和中,宝和殿下种荔枝成实,徽宗手摘以赐燕帅王安中。”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起清末爱国人士丘逢甲,他有百首荔枝诗。其中《咏荔枝》七绝相当高调,特引来以供欣赏,借此结束本文:“紫琼肤孕碧瑶浆,色味双佳更带香。若援牡丹花史例,荔枝原是果中王。”结句用典,唐人舒元舆《牡丹赋》中有“我案花品,此花第一”之句。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