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逛端街博物馆、品老俄侨咖啡、享正宗俄侨菜……文化创意赋能,端街上的“老俄侨文化复合体”成为百年老建筑活化利用新样本,更好地“活在当下”——
品味一街文化 邂逅一城记忆
文章字数:4332

  老俄侨餐馆主厨娜塔莎的照片墙。

  一楼小院的餐厅博物馆。

  许多家具都是当年俄侨使用过的。

  老俄侨菜馆一到饭点全部客满。

  孩子们走进“旧时光”。

  老俄侨文化复合体由四部分组成。

  本报记者 万佳文/摄
  推开厚重的木门,抬步走进位于端街上的老俄侨家中。脚下是被漆成橙红色的长长的木质宽条地板,黑色椭圆形餐桌位于客厅中间,桌上铺着碎花桌布,桌子中央一瓶含苞待放的鲜花散发着幽香。右手边靠墙立着原木色的钢琴。推开二楼露台大门,楼下的繁华一起涌进眼帘。
  “没想到哈尔滨会有这么原汁原味的老俄侨建筑,还能利用得这么好。”一位南方客人来到端街上的“奥谢金斯基大楼”,也就是如今的老俄侨文化复合体时由衷地发出惊叹。如今,由端街博物馆、老俄侨俄侨菜、老俄侨家庭咖啡馆和古旧小书屋组成的老俄侨文化复合体正吸引着更多人的关注。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这些从历史烟尘中走来的老建筑,如何在当下焕发新活力?
  从盘活一个点,到盘活一条线。端街老俄侨文化复合体策划人宋兴文已经在老建筑商业化运营的道路上做出了几次探索。事实证明,成功的活化利用能让历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我希望这座复原后的建筑可以作为哈尔滨老房子历史活化的一个样本,起到一个示范作用。”宋兴文说,不只是端街、中央大街保护街区,哈尔滨可以活化利用的内容非常多,我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老建筑活化利用行列中来。

  关键词 原汁原味

  复原旧时老房子打造全国首家俄侨菜馆
  宋兴文走进端街是2021年。“我第一次来到端街这个小院时,里面很乱,基本没有地方下脚。”宋兴文说,楼上的几个房间只剩破败的门窗、墙面和地面,多年来一直作为库房存放杂物,不具备居住功能。
  尽管如此,宋兴文还是从残留的俄式壁炉、门窗、装饰中看到了100多年前俄侨人家的痕迹。看过大楼空置的房间后,“把老房子复原成原来的样子”这个想法一直萦绕在宋兴文的脑海中,一口气与房东签下10年的租房合同。
  宋兴文说,所租一楼门市是一个50平方米的房间,二楼是大大小小7个房间,有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还有一个小阁楼。在商业化运营之前,首先要对其进行修复,使整个家居环境恢复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俄侨人家在哈尔滨的生活原貌。在修复过程中,宋兴文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房屋原有格局、历史遗存均被完好地保护下来。把已经脱落和损坏的门窗进行修缮,墙面粉刷成白色,并在墙的中腰部重新刷上浅绿色色的墙裙,地面的实木长条地板修复后重新刷成最初的橙红色。“在修复过程中,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宋兴文说,首先要恢复老房子的基础设施,水、电、取暖,保证安全。然后是复原历史风貌,这里的绝大部分家具都是当年俄侨曾经使用过的。
  如何让老俄侨之家焕发新的生机呢?宋兴文首先从味觉上入手。“都说哈尔滨是俄侨之城,可有谁知道当年俄侨都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日常都吃啥?”宋兴文说,我觉得俄侨菜也是哈尔滨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不能让它只停留在历史文献中,而是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让更多人通过品尝来了解那段历史。
  老俄侨肉饼、菜卷、红菜汤、家庭沙拉、渍菜、油炸包……俄侨常用的食材和制作方法,才是真正俄侨人家在哈尔滨生活的样子。如今,一楼50平方米的小屋被打造成全国首家真正的俄侨菜馆。“之所以叫俄侨菜,是因为它区别于西餐厅里的俄餐。”宋兴文说,俄式西餐一般都是饭店餐馆的商业菜,比较奢华和正式,而俄侨菜则是特指俄罗斯侨民在哈尔滨逗留期间日常在家中做的俄式餐饮。
  很多年前,宋兴文就认识了哈尔滨著名的俄侨后裔娜塔莎阿姨,她今年已经70多岁了,如今是俄侨菜馆的主厨。娜塔莎的姥姥在1927年从符拉迪沃斯托克来到哈尔滨后就一直定居这里,娜塔莎的母亲在20世纪50年代曾给苏联驻哈总领事做饭。娜塔莎继承了家传厨艺,她做的肉饼、原汁菜卷、油炸包等俄侨美食都非常地道。“娜塔莎阿姨做的俄侨菜不仅正宗,而且是专属于哈尔滨的俄侨菜,是俄侨们在哈尔滨居住期间把自己的美食和哈尔滨当地特色进行融合改良后的新菜系。”宋兴文说。
  每到饭口时,只有5张桌的俄侨餐厅常常是一桌难求。赶上节假日,许多年轻人宁可排队等候,也要尝一尝正宗的俄侨菜。开胃的马林果汁、渍菜酱炒面、菜卷、油炸包等美食打卡照片都通过年轻消费者之手上传到小红书、抖音等网络平台。

  关键词 百年变迁

  深挖端街历史记忆建成全国首个街道历史博物馆
  在老俄侨商业运作的同时,宋兴文也一头扎进端街历史发掘的行动中。
  通过查阅资料,宋兴文了解到端街正式形成于1902年,全长240米。因街道很短,故最初名为短街,是哈尔滨历史上最短的街道之一。又被称为外国八道街,1927年改为端街。
  1902年端街地块开始出租,共划分为18个地块号,街上有记载的最早建筑是俄国人安德烈耶夫·西涅茨基在第954号地块建造的房屋。最早的楼房是1912年落成的横滨正金银行哈尔滨内办事处所在的“瓦因古尔特大楼”和日本商人加藤明商会和住宅楼。1916年,《远东报》报馆迁至街口。1920年至1930年,惠滨泉浴池、基督教卫斯理堂、亚细亚旅馆、金城银行、道里药房、藤吉牛奶咖啡店等中外商号先后开办。
  “短短一条240米的街道,当年有德国人在这里开的洋行,法国、英国、匈牙利、波兰等外国商人都曾出现在这里。”宋兴文说,这里还曾开过一个华夫咖啡馆,据史料记载,该店是哈尔滨历史上第一个卖华夫饼的店铺。在查找资料中,宋兴文发现这栋小楼还是哈尔滨历史上唯一曾经有楼顶雕塑的建筑。当年,有一座希腊女神像立在楼顶上。
  “看上去很普通的一栋楼里,在哈尔滨历史建筑的长河上也默默无名,可却出现过那么多国家的商人,说明当年哈尔滨商业非常发达。”宋兴文说,一栋小楼浓缩了哈尔滨百年历史变迁,更是哈尔滨文化的缩影。
  历史越挖越多,宋兴文觉得很有必要把这些蒙尘的历史让更多人知道。于是,成立端街街道博物馆的想法呼之欲出。
  俄侨菜馆的后院原来只是四面建筑合围而成的狭长过道,宋兴文正是利用之前一直废弃的狭小空间,建成了端街街道历史博物馆。“经过反复规划和设计,我们把它设计成‘展览+餐厅’的形式。”宋兴文说,小院两侧墙壁上陈列着端街的百年变迁,靠墙一排陈列柜里陈列着历史文书、珍贵图片和当年的老物件。
  在优美的俄罗斯歌曲声中,消费者坐在露天博物馆餐厅中,低头品尝美味的俄式餐饮,抬头浏览身边的历史。“店里现在的主流消费群体年龄段在20岁至40岁之间。”宋兴文说,他们对这种有文化、有格调的用餐环境非常认可。“据我所知,端街街道历史博物馆也是目前中国首个街道历史博物馆。”宋兴文说,希望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哈尔滨的历史遗存跟更多的年轻人面对面。

  关键词 文化传承

  从一家历史菜馆到一街文化飘香
  除了一楼临街的俄侨菜馆,宋兴文还把二楼俄侨起居室打造成俄侨家庭咖啡馆,二楼半的小阁楼改造成老旧书屋。“一栋俄侨老楼,三种截然不同的业态,把它们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核心是俄侨文化。”宋兴文说,二楼没有和一楼一样成为餐厅,是因为我觉得老房子活化,贵在“小而美”,地方虽然不大,但看到的层次很丰富,人们能走进来,坐下去,细细品读历史和文化,沉浸在这个环境中。当客人坐在这里喝咖啡,就相当于在俄侨家里做客,就好像穿越回100多年前。
  基于老俄侨建筑活化利用的成功,宋兴文把活化利用老建筑的目光投向整个街区。2021年老俄侨菜馆营业后,在它周围又先后开设了端小馆、一个人的咖啡、小哥哥古着屋等特色小店,每个店都有自己的特色,也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在里面。
  在橙色的大砂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酸菜粉焗生蚝是端街上端小馆饭店里最受欢迎的一道菜。橘红芯酸菜,加上东北粉条,洁白的蚝肉上面铺满厚厚的蒜蓉,绝对是一道下饭好菜。另一道必点菜黑醋肉段选用的是意大利葡萄醋,在高温烹制下,每块肉段飘着一丝果香。
  盘活端街老建筑后,立刻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他们对这种经营模式很感兴趣并加入进来。比如,小哥哥古着屋专门经营中国古代服饰,一个人的咖啡馆、在北边创意工作室等先后落户端街。“这些店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他们的加入使整条街协调发展,各种商业业态百花齐放。”宋兴文说,目前端街靠近中央大街处的两栋老建筑基本保存完好,还有4栋老建筑在规划利用中。
  从去年开始,端街上组织了“街短情长”系列主题活动,其中包括“六一”期间的时光集市和老皮箱集市。“这些所有的活动都是公益的、免费的,所有来摆摊的业主都不收费,只要展出自己的个性商品就行。”宋兴文说,集市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大家看到哈尔滨有这样的街区,让现在的年轻人走进过去的哈尔滨。

  关键词 活化利用

  文旅商创意融合让老建筑“活”起来
  多年来,宋兴文一直在商业与历史建筑融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最早从2017年开始,从斯大林公园内的江畔餐厅、公司街78号老洋房,到横道河子中东铁路护路军军官住宅。“这么多年,我形成了一定思路,这些建筑可以以‘文化复合体’的方式来活化利用。”宋兴文说,老建筑活化,商业价值很重要,因为必须有一定收入,才有资金不断修复完善,才能使老建筑持续焕发生机。老建筑不反对商业,但是商业如何融合历史文化是关键。首先必须是尊重历史,尊重的结果才会带来收益。对待老建筑,就应该像对待朋友一样,好好地爱护它。而且小店的经营模式肯定不能是暴利的,或者是卖那些与传统文化不相关的商品。成本低、利润低,走细水长流的路线,这种历史商业才有可持续性。
  “端街的开发给中央大街辅街的开发提供一个好的示范。大家看到一个途径,哈尔滨保护建筑的活化利用一个新的思路。”宋兴文说,其实在中央大街两侧的辅街上,有很多这样的老建筑,但大部分都处于闲置状态。全市的保护建筑基本都是百岁高龄了,如何更好地保护它们是一个严峻的历史课题。
  宋兴文并没有觉得自己在老建筑商业化运作上做得多好。“端街的奥谢金斯基大楼我也只是复原活化了其中保存比较完好的一部分。”宋兴文说,跟其他城市老建筑活化相比,哈尔滨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几年,成都、北京、江门等许多城市都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提出对历史建筑进行活化利用。哈尔滨还有很长的路要摸索。
  哈尔滨城史专家、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专家课题组组长李述笑说,如果历史建筑只是单纯地放在一边保护,不给予其生命力,就失去了城市更新的意义。在保留老建筑原有结构和风貌的基础上融入文化创意元素和崭新的生活方式,实现“腾笼换鸟”。使之既保留历史价值,又满足现代社会生活需求,实现城市环境与功能品质综合提升。哈尔滨有自己的城市特点,历史底蕴、文化个性都明显差别于其他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给我们提供很多素材,我们要好好利用,做出来的东西才有独特性,而且富含历史底蕴。我们可以根据历史建筑的区位、权属、价值等因素,分类进行活化利用。通过文旅商融合,提升业态层级。
  根据留存的照片,宋兴文打算复原端街与中央大街口的奥谢金斯基大楼楼顶的希腊女神雕塑。“让更多的人看见它,看见曾经的哈尔滨。”宋兴文说。

扫描“冰城+”二维码看视频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