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农家蘸酱菜吃出幸福味儿
通河县太平山村发展有机蔬菜种植闯出增收致富路
文章字数:1413

  棚室里的黄瓜长势喜人。
  ■本报记者 罗彦坤
  “来!看看我家的大餐,脆生生的,老香了。”在通河县祥顺镇太平山村村民吴晓庭家,一大盘蘸酱菜端上餐桌,刚刚开棚的有机蔬菜鲜嫩可口,引来阵阵称赞。
  近年来,太平山村搭上了产业发展快车种植有机蔬菜,传统种菜老手艺在设施农业助力下焕发出新生机,迅速让乡亲们富了起来。吴晓庭说:“这是今冬第一茬菜,我们蔬菜基地一共种了几十种叶菜。春节临近,大伙儿都想吃点清淡的,这些蔬菜特别受欢迎。”
  从单品到多品 生菜就有十几种
  “这个是结球生菜,这个是孔雀菜,这个是咖啡生菜,那边是奶油生菜……”指点着温室内的菜品,吴晓庭如数家珍:“单生菜就有十几种,小白菜还有十几种,棚里共有小青菜三四十种,全都是10元一斤。”
  尽管59岁的吴晓庭是种菜“老把式”,但让人眼花缭乱、名目繁多的菜品,他也是这两年才熟知。自从合作社与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合作,温室大棚成了科研成果转化前沿阵地,每一茬菜都有新花样儿,让乡亲们开了眼界、长了本领。
  曾经,太平山村是远近闻名的“芹菜村”,后来随着发展合作种植,蔬菜品类逐渐增多,先后引进了草莓柿子、水果黄瓜、地产香瓜等,今年在春节档又加种了一茬叶菜。从单品走向多品,从一专到多能,太平山村的有机菜市场变得更广阔。
  吴晓庭介绍完蔬菜,熟练地从腰间掏出一张铭牌,上面印着收款二维码,还有合作社新注册的商标——“山前温室有机蔬菜”。“我们的蔬菜基地位于山前屯,背靠的太平山,是能让乡亲们生财致富的‘金山银山’。”吴晓庭骄傲地说。
  设施农业助力 解码“绿水青山”
  太平山挡住了北面的寒风,为太平山村的蔬菜生产提供了一个背风向阳的“小气候”,充足的山林腐殖土和山泉水,成为发展蔬菜产业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
  多年前,响应政府“粮改菜”号召,太平山村成为第一批参与调优种植结构的村庄。如今,植保无人机、光谱杀虫灯、农残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田间地头,为乡亲们“慧”种田提供强大科技保障。设施农业与菜农们的老手艺完美结合,让“老字号”焕发出新动能。
  农业插上了科技“翅膀”,也让乡亲们找到了解码“金山银山”的钥匙。吴晓庭说:“好山好水出好菜,一般棚室菜跟咱村的菜没得比!避免棚里滋生害虫,我们专门设置了一批粘虫板,坚持物理灭杀,就为保障蔬菜有机品质。”
  采访中记者看到,棚室内靠墙一侧还打起了“二层铺”,那些尚未定植的幼苗就在这里培育。吴晓庭笑着说:“大棚里‘寸土寸金’,别说‘二层铺’,连垄沟里都种满了菜。”说话间,他抓起一把土,轻轻一捻,迅速散成细粉。“这是山林腐殖土,每年春秋两次腾棚,我们都要换一次土,所以菜才能长这么好。”
  开启棚室采摘 瞄准更大附加值
  太平山村的有机蔬菜基地用乡村振兴资金建成,建设标准高,不用烧炉子,阳光蓄能板吸入太阳能,晚上放热,为蔬菜提供了优良的生长条件。去年政府又投资230余万元,新建了三栋3000平方米的温室,如今已经投用。有了村集体经济做后盾,太平山村的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目前,该村的有机蔬菜已经销售到方正、依兰、木兰等邻县,锁定了固定客户群。
  为了进一步提升种植附加值,吴晓庭作为合作社代表,出面与村“两委”商量,把过去的开棚批菜模式改为进棚采摘,从“走出去”到“请进来”,效益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进村挖菜的人越来越多,本村的小笨鸡、溜达鹅等农副产品“搭车”卖了不少,就连村口的小卖部都跟着红火起来。
  吴晓庭说,下一步,合作社要尝试真空包装、冷鲜运输,打开线上销售渠道,让那些眼馋却来不了的顾客,也能尝到“农家大餐”。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