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黑土地保护法本月起正式施行
我国黑土地保护迈入新纪元
文章字数:3086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八五〇农场开展蚯蚓粪肥试验。 

  2022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世界上唯一一部国家层面立法保护黑土地的法律。
  “黑土地保护法表决通过,让我们从事黑土保护工作的科研工作者感到特别振奋。”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院长刘杰表示,这是一部“小快灵”专门保护黑土地的法律,可操作性强。
  “内容很切实际,也比较全面。”黑土地保护法甫一出台,吉林省双辽市种粮大户张学武就认真研读了一遍,心中充满期待,“相信能提升大家对黑土地保护的重视程度。”但他也坦言,能否真正落实到位是农民更关心的事情,因为“这关系到我们能否端牢手中的饭碗”。
  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迫在眉睫
  “黑土地肥到家,捏把泥土冒油花,一两黑土二两油,插根筷子也发芽。”我国黑土地总面积109万平方千米,包括其在内的黑土区在全球仅有4块,占全球陆地面积不到7%,但黑土地却堪称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
  “全国人民每3碗饭中就有1碗出自东北。”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研究员隋跃宇说,我国东北黑土区涉及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部分地区,粮食的产量和调出量占全国总量的1/4和1/3,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压舱石”和“稳压器”。
  落叶、枯枝……经过年复一年的累积、沉淀逐渐形成黑土地。据隋跃宇介绍,黑土地之所以“黑”,就是因为覆盖着一层黑色或暗黑色的腐殖质,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最宜耕作。有研究表明,形成1厘米厚度的黑土层需要数百年。
  黑土地的珍贵使其被比作“耕地中的大熊猫”,但更重要的原因则与黑土地的“亚健康状态”有关。“黑土地退化的特点是变‘薄’、变‘瘦’、变‘硬’了,面积也变‘少’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关义新说,黑土地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趋势严重,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显示,近60年,东北黑土耕作层土壤有机质下降了三分之一,部分地区下降了50%。黑龙江省水保所的定位观测显示,坡耕地年土壤流失厚度为0.6至1厘米。
  隋跃宇认为,黑土区土壤健康长期透支缘于个别地区的过度垦殖、重用轻养、大水大肥及农化用品的过量施用。关义新指出,农民靠田吃饭,追求高收益无可厚非,但若因此造成大量土地被破坏,其收益就是建立在对土地的抢夺式或者掠夺式利用上。
  以收益较高的花生种植为例,春天干旱多大风,翻土会加剧土壤的丢失,而农民又必须通过翻土才能收获花生。据统计,一块种植花生的土地会由于春季风蚀损失5至10厘米表土层,若常年种植会对土壤产生极大损耗。
  另一方面,盗挖、滥挖黑土,非法出售黑土等行为也是造成黑土地流失的一个原因。比如,东北某市就有9万多平方米的黑土地被非法开挖,已经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在电商平台上以每公斤0.5元到几元的价格公开出售,部分商家还美其名曰“大自然的搬运工”。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法律规范和宣传教育显得非常必要。比如,黑土地保护法中特别指出,盗挖、滥挖黑土的,依照土地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从重处罚,明知是非法出售的黑土而购买的,没收非法购买的黑土,并处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等。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主任谢建华日前在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座谈会上强调,黑土地保护法“把黑土地保护、利用、治理、修复等活动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对黑土地资源实行全面保护、综合治理、系统修复的原则,为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一宝贵的土地资源提供了法治保障”。
  解决好“用”和“养”的问题
  “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18%的人口,创造了世界的奇迹。”隋跃宇说,奇迹背后便是我国耕地无法实行免耕休耕的保护措施。因此,“黑土地保护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好‘用’和‘养’的问题。”关义新说。
  20世纪60年代,黑龙江国营农场开始试验小麦免耕播种。关义新说,尽管我国一直不乏相关探索,但黑土地流失逐渐成为学界共识是在2000年以后,是保护性耕作真正吹响了黑土地“保卫战”的冲锋号。
  目前,东北已形成多种行之有效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包括以秸秆覆盖、少耕免耕为特点的吉林“梨树模式”和以秸秆粉碎、深翻深埋为特点的黑龙江“海伦模式”。不过开始时并不顺利,直到2008年底,推广面积也只有4000多万亩,占北方旱作区的4%。隋跃宇认为,当时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改变当地农民的观念。
  “最开始大伙儿都不懂为啥保护黑土地,想着保不保护不都还是黑土嘛。”海伦市六丰合杂粮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李海兵说,起初项目区内的农户包括他自己都没多少保护黑土地的意识,让老一辈儿改变传统的种地理念并不容易。
  李海兵提到,老一辈儿认为地翻得太深最后会地寒、产量会低,但是2020年台风来袭时,李海兵地里的玉米没倒,旁边其他农户的几乎全倒了,“没啥别的原因,就跟黑土地保护有关系!种植时我听了技术指导的话深翻、深松,还选育了优良品种、把根部往下扎得深。”
  据李海兵介绍,凭借气温高等地利原因,吉林玉米的品质普遍被认为高于黑龙江玉米,一般来说,吉林玉米的收购价每吨会高出10元左右,但是他种的玉米不仅产量高,品质也好,是按照吉林玉米价格卖的。
  “在农村种地看‘界壁儿’,就是说农民种地看邻居。”隋跃宇将李海兵这样的85后“新农人”称为“智慧农民”,认为他们有情怀、有热情、有方法,能快速接受新科技、新思想,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而事实也是如此。
  “大伙儿开始时不认也是觉得费用高。比如正常整地的话,一亩也就是20元,但是秸秆还田的话一亩地成本可能就要40元。”李海兵说,他当年就增产增收了,和大家计算后发现,效益相对还是高的,“现在小农户还有些合作社也都在实施,反响挺好的。”
  东北保护性耕作显成效
  土地不会辜负人们的善意。2010年以前,双辽市的黑土地色泽发白发黄,又干又硬,“一刮风土全起来了,10米以外的东西都看不见。”如今,当地的沙尘控制住了,如黑色天鹅绒般的黑土又回来了。
  吉林省双辽市地处松辽平原与科尔沁草原接壤带,东西辽河汇流的辽河平原上,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区,80%的耕地面积是沙质土壤,每年都要刮好多场沙尘暴,致使播种难、出苗难。为此,双辽开始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工作。
  “种完以后我们成了各乡镇村的笑柄。”双辽市农机总站工程师吴冠军说,当地习惯把秸秆“搂两遍”然后聚堆焚烧,尽量清理干净,“每年春天或者秋天,到处是火点,烟雾缭绕。”而试验田里不清秸秆不起垄直接播种,农户根本不相信能长出庄稼。
  “实践出真知。”据吴冠军回忆,卧虎镇的张学文、张学武兄弟俩是首批采用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方法的种粮大户。当年干旱且风沙极大,有的农户地里的种子甚至都“吹”没了,“我们示范点因为有根茬和秸秆,土都没动”。
  “以前1公顷地平均要上1吨化肥,现在减少到0.8吨左右了。”吴冠军说,现在土壤有机质增加了,原来的盐碱地都成了良田。
  《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近年来,为切实做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工作,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
  同时,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也先后出台地方法律法规和文件。近年在东北地区推广应用的“梨树模式”“龙江模式”等技术模式,均取得不错的成绩。
  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七星分公司,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身为该公司科技信息负责人,张亚菲及其团队一直在探索如何利用新技术用好养好黑土地,实现耕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据悉,公司近年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1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年提升0.01个百分点。
  下一步,东北4省(区)要落实好2022年度黑土地保护工程硬任务,保护性耕作覆盖1亿亩次,有机肥深翻还田2000万亩……利用好黑土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
  (据中青网)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