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区块联动,打造大哈尔滨创意设计产业生态圈
哈市将构建“一廊居中、四核驱动、区县(市)协同”的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布局
文章字数:7757

  传统与现代交融碰撞将充分释放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新活力。(本报资料片)      
  《哈尔滨市“创意设计之都”建设发展规划(2022—2030年)》提出,按照区块联动、点面结合、集聚发展、产城融合原则,推动创意设计产业在全市各个区域因地制宜、错位发展、交叉融合,形成广泛覆盖、重点突出、布局合理、多点集聚、富有活力的大哈尔滨创意设计产业生态圈,构建“一廊居中、四核驱动、区县(市)协同”的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布局。
  一廊居中 建设松江两岸创意设计产业走廊
  借助松花江天然廊道,以道里区、道外区和松北区(哈尔滨新区)沿江走廊地带为重点,依托松花江南岸历史积淀深厚、时尚氛围浓郁、文旅资源汇聚、金融商业发达的基础和松花江北岸政策红利富集、冰雪资源优异、新兴产业集聚、创业氛围浓厚的优势,分别打造道里文创与时尚设计产业带、松北冰雪与数字创意设计产业带、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创意组团等“两带一组团”,以时尚设计、文创设计、数字设计为重点,赋能冰雪经济、数字经济、文化旅游、时尚消费,打造以创意设计驱动的松江两岸历史风貌长廊、时尚文创长廊、浪漫冰雪长廊、数字科技长廊。
  打造道里文创与时尚设计产业带
  以长岭湖片区、群力片区、爱建片区、中央大街片区、索菲亚片区为重点,依托长岭湖、太平湖田园生态休闲度假区,推动创意设计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发展创新型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品牌农业,培育文旅休闲度假新型业态;依托群力西区,打造北国风情休闲城,建设音乐之都原创营、龙江非遗体验馆、视频制作生成馆、冰雪运动数字游戏基地,以创意化驱动、数字化转型、沉浸式体验为特色,加快形成文化消费新业态、新场景和新模式;依托爱建片区金融商业发达、楼宇经济云集的优势,发展创意设计楼宇经济,打造创意设计楼宇集群,形成创意设计产业中央商务区;依托中央大街片区欧陆风情浓郁、俄侨文化深厚、时尚商业发达的优势,发展欧陆时尚设计、特色文创设计,以中央大街文创赋能工程、哈尔滨似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何所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项目为重点,建设打造文创与时尚设计策源地;依托索菲亚片区的历史文化氛围和时尚商业空间,推进哈尔滨博物馆群文创赋能提升,打造曼哈顿创意设计产业园,建设哈尔滨市互联网文化创意设计中心,形成以数字内容、生活家居、非遗文创、设计孵化为主题的沉浸式创意设计空间。
  打造松北(哈尔滨新区)冰雪与数字创意设计产业带
  以高新区片区、太阳岛片区、月亮湾片区为重点,依托高新区融创文旅城等冰雪旅游综合体和数字科创企业,突出冰雪+科技创意设计主题,驱动形成冰雪新体验、新业态;依托太阳岛、冰雪大世界、东北虎林园、极地馆、科技馆、波塞冬海洋王国、融创冰雪影都、黑龙江冰雪职业学院等文旅与科教资源,打造冰雪创意产业园和黑龙江冰雪文创中心,创意设计龙江冰雪IP体系,建设中国顶级冰雪文创产业生态;依托月亮湾片区,建设央视“数字+”数字传媒创意产业园,打造龙江数字传播头部阵地,形成涵盖广播电视、声学艺术、新媒体、VR、网络直播的产业集群。
  打造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创意组团
  推进道外中华巴洛克三期建设,以“解锁历史的时光密码、中心城区的兴业宝地、沉浸中西的奇幻旅程、商市文化的精神家园”为主题,发展文创设计、时尚设计、数字媒体设计,打造松光电影基地、大罗新潮文化IP,规划建设古玩旧物、餐饮美食、萌宠乐园、外埠商会、演艺文化主题街区、博物馆群、艺术家村、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以高质量创意设计带动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与设计产业业态双提升。
  四核驱动 建设创意设计原创输出核心区、高端要素核心区、融合发展核心区、双碳赋能核心区
  从全省创意设计核心区的核心使命、核心功能、核心辐射、核心贡献出发,以南岗区、松北区(哈尔滨新区)、平房区、香坊区为重点,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分别打造创意设计原创输出核心区、高端要素核心区、融合发展核心区、双碳赋能核心区。
  以南岗区为重点建设创意设计原创输出核心区
  充分发挥南岗区历史底蕴深厚、科教资源雄厚、商业资源丰厚的综合优势,以本土原创设计能力提升和原创设计输出为核心使命。以学府路—大直街—南通大街哈尔滨创新创业走廊带状区域为重点,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985、211院校和省属重点高校,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化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工程设计产业集群;依托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院校,发展冰雪时尚、人文艺术、动漫影视为特色的设计产业双创基地;以秋林商圈、哈西商圈、会展商圈为重点,发展时尚设计产业,建设哈西综合商圈创意设计街区和西城红场文创商贸产业园区,举办哈尔滨国际时装周、世界设计师大会等特色活动,形成东北地区时尚设计原创中心;依托哈尔滨市工艺美术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本土优秀原创设计企业,推动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计提升、产品研发、产业转化;通过大校、大所、大企、大商圈、地方名企的合力发展,形成哈尔滨本土原创设计的核心高地。
  以松北区(哈尔滨新区)为重点建设创意设计高端要素核心区
  充分发挥哈尔滨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国家级自由贸易试验片区、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行政区“五区叠加”的政策优势,龙粤合作、深哈合作的平台优势,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创新优势,以承接高端设计资源转移、集聚高端设计要素为核心使命。以深哈产业园为重点,依托重点产业园区和高校集聚优势,主动对接高端创意设计需求,吸引国际国内创意设计头部机构、企业、工作室入驻,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设计、时尚设计、文创设计,建设服务全省的创意设计产业高端平台、发展中心、功能中心,深度赋能先进制造、航空航天、数字科技、生物制药、冰雪文旅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高端创意设计产业价值链条。
  以平房区为重点建设创意设计融合发展核心区
  充分发挥平房区产业门类齐全、产业特色突出、产业链条完整、产业园区集聚的综合优势,以推动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设计价值链赋能综合产业链为核心使命。依托平房动漫基地、哈尔滨广告产业园两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动漫基地—中国云谷—广告产业园区创意设计产业走廊,形成动漫影视创意设计、广告传媒设计、扩展现实、工业设计为重点的创意设计产业集群。以“园中园”形式打造以工业设计为主导的创意设计功能区,发挥省内领先的产业链“链长制”模式经验,努力实现创意设计赋能汽车、航空、特色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电子商务、大健康、建筑及房地产、新一代信息技术九条产业链和长江路办等“九产一区”特色产业发展,探索创意设计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路径。
  以香坊区为重点建设创意设计双碳赋能核心区
  立足创意设计产业绿色低碳特点,充分发挥香坊区传统制造业低碳发展、转型升级的创新优势,生态环境设计与规划的学科人才优势和城区的绿色生态发展基底,以发展生态与环境设计,推动创意设计赋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为核心使命。建设生态与环境设计核心高地,依托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两所211大学的学科人才优势,大力发展寒地特色生态设计、环境设计,形成东北地区领先的生态设计优势产业集群,深度赋能全省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创意设计赋能传统制造业低碳发展,推动工业发展由投资驱动向要素驱动、数字赋能、设计赋能转变,通过创意设计要素对材料、工艺、能耗进行优化,打造低碳发展示范工业园区;推动创意设计赋能工业遗产绿色转型,将工业老厂房改造成为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后现代艺术特色创意设计空间;推动创意设计赋能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提升生态景观、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设计规划水平,以创意设计提升长江路沿线文化旅游、智慧农业、温泉养生等生态休闲产业,打造城区5公里绿色生态圈。

  区县(市)协同
  畅通产业循环、空间闭环,构建创意设计核心产业矩阵、共建大哈尔滨创意设计综合产业生态圈
  着眼全市产业体系总体布局和创意设计产业“大分布、小聚集”特点,依托各类产业资源,实现点线面集聚,构建创意设计核心产业矩阵,共建大哈尔滨创意设计综合产业生态圈。
  主城区以设计产业化为重点,打造创意设计园区、街区、功能区、体验区、双创基地等多元空间载体,构建点线面分布的创意设计核心产业矩阵
  南岗、道里、道外、香坊、平房、松北(哈尔滨新区)等六大主城区,发挥各类资源集聚的基础和优势,做大做强创意设计核心产业集群,形成创意设计园区、创意设计街区、创意设计功能区、创意设计体验区、创意设计双创基地的交叉分布、融合分布。以深哈产业园创意设计园区等十四大创意设计园区为引擎,推动创意设计专业化、集聚化、特色化;以中央大街创意设计街区等六大创意设计街区为支点,推动创意设计大众化、生活化、体验化;以产业园区聚集型、文旅景区与文化文博机构聚集型、高等院校聚集型三类创意设计空间为支撑,分别打造创意设计功能区、创意设计体验区、创意设计双创基地,实现园区、街区、景区、校区、社区五区联动,形成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区域板块、产业廊道、主题片区、重点园区、特色街区、院校基地,构建点线面分布的创意设计核心产业矩阵。

  全市创意设计发展重点空间载体

  十四大重点建设创意设计园区
  深哈产业园创意设计园区、黑龙江动漫产业(平房)发展基地、哈尔滨国家广告产业园、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城红场文创商贸产业园区、曼哈顿创意设计产业园区、“何所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哈尔滨似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央视“数字+”数字传媒创意产业园区、太阳岛冰雪创意产业园区、融创冰雪影都影视传媒创意产业园区、中德生态科技小镇产业园区、黑龙江同源文化儿童数字创意产业园区。
  六大重点建设创意设计街区
  中央大街创意设计街区、中华巴洛克创意设计街区、哈西综合商圈创意设计街区、松北(哈尔滨新区)科技创新城创意设计街区、江北大学城时尚创意设计街区、南岗中东铁路“黄房子”创意设计街区。
  重点产业园区创意设计功能区
  以哈尔滨新区各产业园区、哈南工业新城、香坊工业园区、临空经济区、宾西开发区、利民开发区等重点产业区域板块,以及双城现代农业示范园、禧龙国际家居建材博览中心、利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等重点产业园区为重点,设置工业设计、文创设计、平面设计、数字设计为主的创意设计功能区,提供创意设计一站式服务。
  重点文旅景区、文化文博场所创意设计体验区
  以冰雪大世界、太阳岛、东北虎林园、伏尔加庄园、波塞冬海洋王国、融创文旅城、亚布力度假区、哈尔滨极地馆、黑龙江省科技馆、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音乐厅、黑龙江省歌舞剧院、哈尔滨歌舞剧院、哈尔滨话剧院、哈尔滨群艺馆、黑龙江省博物馆、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东北革命烈士纪念馆等文旅景区、文化文博机构为重点,设置文化创意设计体验区,统一开辟“哈尔滨文创文博体验驿站”,以创意展示、设计推介、互动体验、场景沉浸、商品售卖、市场反馈为主要功能。
  重点高校创意设计双创基地
  以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等在哈高校为重点,以冰雪服饰设计、非遗手工艺设计、音乐文化创意、地方时尚设计、装饰创意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半导体设计、电器元器件设计、3D打印设计、生态保护与修复设计、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园林园艺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休闲农业设计、黑土保护设计等细分设计门类为特色,推动省、市、校共建创意设计双创基地。
  周边区县(市)以产业设计化为重点,畅通空间闭环,共建大哈尔滨创意设计综合产业生态圈
  周边区县(市)依托特色产业、特色文化,承载主城区创意设计服务的辐射与赋能,形成全市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外围圈层。通过区县协同,有效对接供需,畅通创意设计产业与全市产业体系联动发展的产业循环、空间闭环,形成中心输出、外围辐射、交叉融合、综合联动的大哈尔滨创意设计综合产业生态圈。

各周边区县(市)创意设计发展重点方向
       阿城区

以创意设计为驱动,围绕一、二、三产,加快钢铁冶金、新型建材、绿色食品等传统产业创意化、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间融合发展;加快推进金源文化、阿城版画等特色文创商品开发,以创意设计提升地方品牌形象;通过创意设计推动生态旅游全链条、全业态发展,打造市场影响力强的文化旅游品牌。
呼兰区

聚焦萧红故居文化旅游、呼兰河口湿地生态旅游发展,以创意设计推动特色文旅产业创新发展;通过创意设计赋能绿色食品、医疗康养、家具家居等相关产业,形成创意设计附加值,打造高阶价值链、产业链。
双城区

推动创意设计赋能环哈现代农业观光带和十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以创意设计赋能食品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做大乳、酒、肉等主导产业,通过创意设计提升红色文化观光游、工业体验游、农业生态游等文旅业态。
尚志市

依托亚布力景区,借助后冬奥时代的历史契机,以创意设计赋能“中国雪都”地方品牌建设,实现创意设计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冰雪文化等全链条发展,打造提升“哈亚雪”黄金旅游带重要支点,推动冬夏两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创意设计助力绿色食品和生态康养产业发展,形成特色化产业和产品品牌。
五常市

以创意设计高标准打造“五常大米”原创IP体系,由单一产业向文化、文创、旅游、数字传媒多产业生态转变,在品牌建设、衍生品开发、营销推广等方面实现突破,通过高质量创意价值链,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宾  县

围绕“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将创意设计嵌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全产业链,着力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加快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依托宾县农民画、宾州大鼓等特色文化,大力发展工艺美术设计、地方民俗展演等特色创意设计产业。
方正县

实现创意设计赋能富硒稻米、方正银鲫、合金刀具、高水分植物基人造肉、方正剪纸等地方特色产业和产品,创意提升得莫利特色旅游小镇建设,将“得莫利活鱼宴”打造成为全国性美食品牌。
延寿县

推动创意设计对绿色食品、亚麻、制药、中药材等重点领域的赋能发展,全力打造“设计+包装+创意+推广+品牌”创意设计产业链、价值链,创意提升“世外桃源长寿谷”的旅游形象,推动创意设计与县域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通河县

围绕百加得冷饮、长福辣椒酱、壳氏唯稻壳餐具等企业品牌,以创意设计提升产品形象和综合体验;通过创意设计提升东北满绣、剪纸、葫芦烙画、北方沉香工艺品雕刻等特色手工艺的时尚化、市场化、消费化水平。
依兰县

推动创意设计在黑白有机木耳、寒地冷水大米、红菇娘饮品、五国城洞藏酒、灵芝孢子粉等“依兰五宝”为代表的绿色产品在包装、功能、品牌方面的应用,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以创意设计提升“三姓布艺针绣”“传统郭氏剪纸”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水平。
木兰县

推动创意设计赋能绿色食品、现代农牧、绿色矿山、新能源、特色手工艺、中药材等六大产业,重点以创意设计驱动品牌农业,以创意设计要素大力提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发展特色装饰设计,培育地毯、柳编等产业高端定制设计市场。
巴彦县

推动创意设计赋能工业、农业、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重点对生猪、玉米、大豆等特色产品,实现品牌化、设计化提升;对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民俗体验、文博展览、书画艺术品交易等特色文旅业态进行创意提升。


  哈尔滨市支持创意设计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为推动哈尔滨市创意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赋能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创意设计之都”建设,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政策措施。
  一、引进知名创意设计机构。对在哈注册,经第三方评估认定的知名创意设计机构的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分支机构和知名设计大师工作室,享受不少于3年的免费办公用房。对投资规模大、牵动作用强的新注册企业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加大扶持力度。(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区县市政府)
  二、鼓励创意设计企业做大做强。对新纳入规模以上企业统计范围、正常生产经营的创意设计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工信局)
  三、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建设创意设计数据、工具、交易、品牌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对已完成平台投资总额50%以上,且经评定符合条件的申报主体,由市属国有担保机构提供担保,并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贷款额度的全额贴息。(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金融服务局)
  四、鼓励“双创”发展平台建设。支持各类机构建设创意设计孵化空间,对认定的市级创意设计与双创融合示范基地,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向创意设计机构免费提供办公场所的企事业单位,经审核认定,给予最高不超过25万元/年的房租补助,期限不超过3年。(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
  五、支持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发展。鼓励建设创意设计中心、园区。对入选市级文化创意设计中心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入选市级创意设计园区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入选省级创意设计园区的给予一次性奖励200万元;对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一次性奖励500万元。(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游局)
  六、激活设计服务市场需求。建立创意设计特派员制度,采取一对一、多对一形式,帮助中小微企业通过创意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竞争力,对年扶持10个以上企业的特派员给予1万元补贴。(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工信局、市文广旅游局)
  七、打造“创意设计之都”活动品牌。策划“哈尔滨创意设计之都系列品牌活动”,建立年度活动清单,鼓励设计企业、大专院校、行业协会等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坛、行业年会、创意活动等特色活动,对纳入清单的主办机构按照实际支出金额的50%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50万元。(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工信局、市文广旅游局)
  八、拓展创意设计产业赋能领域。鼓励创意设计企业积极利用地域特色文化元素进行创意设计,举办创意设计赋能现代农业、先进制造、冰雪经济等重点领域示范案例评选推广活动,对评选出的10个典型案例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鼓励创意设计企业参与哈尔滨市宜居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对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住建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设计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住建局)
  九、激活消费市场。鼓励政府和企业购买创意设计服务,并将创意设计服务纳入相关部门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支持企业申请省设置的创意设计创新券,鼓励各区县(市)结合实际设置创意设计创新券。(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各区县市政府)
  十、加大创意设计资金支持。鼓励市创投引导基金、市产业引导基金为创意设计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服务。鼓励商业银行、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为创意设计企业提供金融支持。鼓励区县(市)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投入方式,带动金融、社会资本参与对创意设计产业的投入。(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金融服务局)
  本政策措施适用于在哈登记注册,且符合国家和省、市相关规定的创意设计企业。对同时符合本政策及国家和省、市其他扶持政策规定(含国家和省要求市级配套资金的政策规定)的企业和项目,按照从高不重复原则给予支持,另有规定的除外。
  本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由市“创意设计之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进行中期评估和全过程绩效监管,有关结果将作为安排预算、改进管理及完善政策的重要依据。
  本政策措施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