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一堵“墙”的变迁
文章字数:2009

  □ 万连生

  在哈尔滨市道里区有一条小街叫一面街,这条街从被叫做“一面街”以来,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这条街名字的来历相当简单,一面有街,另一面没街,只有铁路的路基(土堆),像一堵墙一样挡住东西道路。土堆墙6-15米高不等,上面就是闻名于世的中东铁路的路基,那时候为了修铁路,从哈尔滨郊外运来150万立方米的土修“土墙”。如今铁路线上“土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混凝土预制连续梁和混凝土柱架空桥,新桥梁造型新颖别致,桥下不仅通透还节省占地面积,形成一面街桥下广场。
  一面街因为清除了路基“土墙”,扩展了街道,在道外一侧还形成了一条1000米长的“宏大路”,成为哈尔滨市区内最短、最年轻的新街。
  我常常想起那段有“土墙”的岁月,1898年沙俄攫取了在哈尔滨建设中东铁路的权利,松花江滨洲铁路大桥就沿铁路基础(土墙)与哈尔滨火车站连接,这条“土墙”把市区自然分成两部分,西部区域由沙皇护卫军警察队控制,东部是华人居住区,先有傅家甸,后有清政府设“道台府”管辖,故此产生道里、道外之叫法,1953年后道里、道外的区名由此形成。
  以一面街“土墙”为界,中东铁路局将在西侧(今通江街附近)的施业区域称为“第九工程站(段)”。“九站”及“九站公园”的名称因此沿用至今。一面街(土堆)以东,景阳街以西之间施工作业区域,称为“第八工程站(段)”,亦简称“八站”,于是就有了“八区”的称谓,也是“八区”的由来。八区地区因为土堆的阻隔,在1950年前没有居民居住,八区的南部区域形成较大的空地,沟坑遍布,杂草丛生,当时经常在这里召开大会。坑害修桥工人的大汉奸姚锡九就在这里被公审后枪毙。后来这里逐渐被改造和清理,变成哈尔滨市人民体育场。
  在一面街的北侧靠近江边的地段,当时因为“土墙”阻拦,来往道里、道外必须穿越“土墙”上下走小路,我小时候从道外到道里的叔叔家,就走那条小路,那时小路已被过往来人踩成大约36个磴,无论刮风下雨,人群不断,上磴18个、下磴18个。后来为了方便,铁路部门在36磴的土基础上砌筑了石头蹬,故称为三十六磴,因为这里是铁路局八区作业货场,穿行也不方便,但也没有办法,经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它早已成为老哈尔滨人无法释怀的印记。
  1988年“北环路”工程竣工,架设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美观、简约、适用,自此,哈尔滨有了贯穿道里、道外的铁路跨线两用大桥。2015年中东铁路这堵“土墙”全面拆除,代之而起是高架简支梁混凝土大桥,人们不再需要爬台阶穿铁路,经历近一个世纪的三十六磴就此走完历史,为了纪念,政府建设中东铁路公园并保留了三十六磴遗址,让人回味、纪念……
  2016年,在中东铁路“土墙”原址修建了中东铁路公园。公园北端头就是中东铁路线松花江大桥“土墙”的原址,建筑师巧妙利用地貌,建成了哈尔滨中东铁路印象馆,2017年建成开馆。中东铁路印象馆外形很像哈尔滨火车站,印象馆、松花江铁路桥及一面街广场……一系列遗迹构成中东铁路公园,充分展现了哈尔滨的城市风格、性格、品格。
  馆外南侧广场前陈列了黄继光号机车。黄继光号机车曾经为毛主席访苏专列担当过牵引任务,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支前活动。1956年,被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命名为哈尔滨铁路局“黄继光号”机车组。
  印象馆里陈列着有关中东铁路的照片和少部分实物,还有一本中东铁路大画册,记录相关的人文趣事。自上世纪20年代起,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袖,以及胡适、朱自清等作家名人都曾通过中东铁路来过哈尔滨。胡适先生赞美说:“到了哈尔滨,在此我得到了一个很大的发现,我发现了东西文明的交界点。中东铁路把东方文化带向了世界,把西方文明引进了中国。”
  其实,最让哈尔滨人赞美的还是“中东铁路老桥”被保存下来成为“中东铁路印象馆”的“镇馆”之宝,这座桥梁已有124年的历史,也是哈尔滨市第一座桥梁,桥宽7.2米,全长1015米,共19孔、18个桥墩,全部钢桁架结构,桁架连接全是铆钉铆接无一焊缝,堪称奇迹,如今建桥也很重视这种“卯榫”连接工艺,据说施工锚固桁架过程饶有风趣,锻造铆钉的烘炉架设在桥墩下面围堰里,当需要铆钉时,桥上工人吆喝一声,桥下工人用铁钳子夹住烧得通红的铆钉直接往桥上工人“兜”里扔,第一人接住,马上又扔给铆工“趁热”打铆,桥上桥下的距离是10多米左右,这一扔一接的绝活,堪称工匠绝技,佳话流传至今。
  如今钢轨上铺盖着玻璃栈道,成为哈尔滨新的地标和打卡点,游客游走在玻璃栈道上望眼下面滚滚的松花江,轮船就在你脚下驶过,有人胆颤心惊,有人欢呼雀跃,情侣手拉手悠然漫步,咿呀学语的儿童蹒跚学步……男人、女人、人来人往,显示着当代哈尔滨人无比的幸福和自豪。忽然,对面新桥上列车呼啸着驶向远方,隆隆的声音恰是为游客伴奏一曲“春天的故事”。
  一面街和那堵“墙”走过风风雨雨,大桥百年,经受了暴风骤雨的洗礼,记录着哈尔滨人的屈辱和抗争,镌刻在每个人的心底,永远不会忘记。新时代冲锋号震耳欲聋,鞭策我们奔向更灿烂的明天!
 
  作者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黑龙江省嘉信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集团董事长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