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让生活垃圾从“随手扔”变“随手分”
呼兰区通过一系列人性化措施与服务有效提高辖区垃圾分类的社会参与度
文章字数:850
  ■本报记者 霍亮
  实施垃圾分类,关系我们的生存环境,更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哈市将推动垃圾分类作为提高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升级城市垃圾处理系统的重要牵引、促进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在这一过程中,全市各城区、街道、社区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模式、办法和经验。其中,呼兰区在探索垃圾分类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人性化措施与服务,有效带动精细化管理,提高了辖区垃圾分类的社会参与度和精准投放率,让生活垃圾从曾经的“随手扔”变为如今的“随手分”。
  拓展思路
  坚持问题导向,“三个破解”促成效
  呼兰区一直着力破解物业企业配合度不高问题。通过逐家走访动员,逐家做思想工作,使物业企业能够正确认识垃圾分类工作,并明确物业企业垃圾分类工作具体责任,相应提升了对此项工作的认知度和配合度,较快较好地完成了撤桶并点等实操环节工作。同时,该区着力破解桶点设置不规范、垃圾桶标识频繁破损问题。针对原有垃圾桶频繁出现点位不合理,桶配备不足,桶标识频繁破损、脱落,以及垃圾“无处可投”“垃圾外溢”等问题,全区开展3天攻坚,进行全覆盖排查。随后,对不科学的点位进行调整;桶配备不足的增加配备分类桶;桶标识问题,随时检查、即时处理,采取备用标识粘贴及喷涂两种方式,使桶点设置基础问题、标识脱落破损问题等均从根源得到解决。
  着力破解“不会分、不愿分”问题。呼兰区坚持宣传在前、引导在前,多轮次入户讲解生活垃圾分类的意义、如何分类、定时投放等内容及相关要求,引导居民认同并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在各社区、物业小区电梯间、单元门、楼道内、车库出入口等醒目位置张贴宣传画,在广场、公园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专场宣传活动。
  呼兰区还在居民小区内设置“垃圾分类日常评比榜”。重点抓好督导员队伍建设,切实保证桶边督导人员配备率、在岗尽责率和实操准确率,坚决做到看住桶、管住人,侧重提高督导员工作主动性,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奖励机制,将厨余垃圾量化指标与工作绩效挂钩,对督导员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制定相应奖罚标准,设置奖励资金。
  (下转第二版)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