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上,飘荡着蔡琴的歌声
文章字数:2012
蔡琴歌声里蕴含着无穷的魅力。你还记得香港影片《无间道》吗?影片里梁朝伟、刘德华在一家音响店打开电子管功放的开关,取来一张CD唱片播放,你听:“是谁在敲打我窗,是谁在拨动琴弦,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渐渐地回升出我心坎……”昏暗的灯光下,两个男人在寻找《被遗忘的时光》。这么多年,蔡琴的歌那醇厚的女中音是音乐发烧友测试器材的必备品,是音乐爱好者的首选。
2006年9月26日,初秋的哈尔滨迎来了蔡琴《银色的月光下》演唱会,松花江上终于飘荡起蔡琴的歌声。当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体育馆的大幕徐徐拉开的时候,优雅的蔡琴梦幻般的声音在全场飘荡,《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银色的月光下》不但是歌声,就连对音乐会的命名都是对王洛宾先生希望其作品500年音乐传唱“经久不衰”的敬仰。
2006年、2012年蔡琴先后两次来哈尔滨办演唱会。第一次《银色月光下》演唱会主要曲目是我国的民歌;第二次2012年11月10日《海上良宵》演唱会,主要是通俗的流行歌曲。我有幸听了她的演唱,也收藏她的歌曲集。蔡琴从1979年就登台演出,她做过电台的节目主持人,主持广播节目《日正当中》,在报纸上开辟过专栏《时间的河》,又是著名的歌唱家,因此她的演唱会从头到尾都是她自己主持,她深知如何调动观众的情绪,更清楚如何在一段深情演唱后,怎样给观众讲故事,让听众入情入理地沉浸在艺术享受中;蔡琴的歌声里蕴含着无穷的情感。她擅长用自己的歌声,让自己与听众用音乐进行交流,引领自己与听众一道进入歌的意境;更知道如何让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六十多岁的老年人,一道共同享受她的歌唱。她娴熟、自信、乐观、爽朗地驾驭着演唱会的情绪和节奏,自我调动听众和演奏家的情绪,仿佛知道听众和演奏家在想什么,她会将演唱会的气氛烘托的恰如其分。我仔细比较了蔡琴三十多年演唱的曲目,好多曲目都是上海的老歌。像《三年》《苏州河边》《南屏晚钟》《明月千里寄相思》《何日君再来》等等。这些歌从1930年流传至今,仍然广泛传唱,这就是艺术的生命力,带动人的情感一代又一代人都能从歌声中寻找到自己的理解。蔡琴演唱会听过之后哈尔滨不少观众都觉得有《花样年华》的味道。
后来,我了解到这些歌曲大多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电台每天直播的曲目,歌曲的唱片则是上海徐家汇的“百代唱片公司”出品的。
那个年代这家唱片公司有不少从哈尔滨到上海的俄罗斯音乐家,他们有着丰富的宫廷艺术经历,做乐师的经历,会配乐,会做出很好的和声。他们与中国本土音乐家合作,这些欧陆音乐元素融入到上海的流行音乐中。黎锦光的《夜来香》、陈歌辛的《玫瑰玫瑰我爱你》等许多歌曲都透着欧陆风情。他们都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开拓者。陈歌辛是陈钢的父亲,陈钢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他说,当时我父亲的这首歌获得1951年美国流行音乐排行榜第一名,并被翻译成英文歌。知道了这些我更加明白,音乐无国界,是世界各民族共同的财富。而音乐才华更容易传承,陈钢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他和何占豪在上世纪50年,二十来岁的时候创作出了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并成为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献礼作品。首场演出18岁的俞利拿小提琴独奏,演出后听众久久不愿离去。
在中国大陆最先知道古典民歌天后蔡琴的应该是音乐爱好者,特别是音响发烧友。她的歌声在世界华人音响爱好者中被推崇为“女声”的试音天碟。最早,在哈尔滨市面上是买不到蔡琴的磁带的。那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哈尔滨和全国一样刚刚流行录音机,蔡琴的磁带都是从福建、广东一带走私进来的,每盒要十五六元钱。后来,到了1990年前后,CD唱片和CD唱机流行后,蔡琴的歌曲才渐渐流行到哈尔滨。记得,1996年夏天,道里东六道街街头有一家挺大的音像城,每到星期日我都爱去逛逛,一次,飘出了蔡琴唱的《恰似你的温柔》,一种很柔、很舒缓、很明亮的女中音歌声暖暖地飘荡在空中。顺着歌声而去,在店里端详了好半天,CD唱片是台湾“飞碟”版的,很贵,足足在店里听了一个多小时也没舍得买。现在一想还后悔。如今,这个音像城早已改行了,蔡琴的歌声也早已家喻户晓。
1979年,23岁的蔡琴在台湾登上歌坛,此后的30多年她以醇厚甜美的女中音,一直活跃在世界华人歌坛。主要演唱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流行民歌:《出塞曲》《夜来香》《南屏晚钟》《不了情》《三年》等,以及后来王洛宾整理、创作的《银色的月光下》。蔡琴赴中国大陆的演唱会起始于1991年参加上海电视台元宵节晚会,2001年参加春节联欢晚会,此后上海的《怀旧金曲夜上海》《银色的月光下》《不了情》等演唱会先后在全国30多个大城市举行。
1983年,27岁的蔡琴从在香港举办个人演唱会开始,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美国、新加坡等地举办演唱会300多场;出版个人演唱专辑的LP黑胶唱片、磁带、CD唱片近50集,发行量达千万张。这确实是一个音乐奇迹,蔡琴从23岁步入歌坛一直唱到今天,而且依旧在歌唱,歌声依旧“柔情万千、琴酝动人”,成为中华民歌演唱的典范,其歌声不但感动千万观众,而且其作品成为音乐爱好者的收藏品和鉴赏品。
真希望蔡琴能再来哈尔滨举办演唱会。
■王 铁
2006年9月26日,初秋的哈尔滨迎来了蔡琴《银色的月光下》演唱会,松花江上终于飘荡起蔡琴的歌声。当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体育馆的大幕徐徐拉开的时候,优雅的蔡琴梦幻般的声音在全场飘荡,《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银色的月光下》不但是歌声,就连对音乐会的命名都是对王洛宾先生希望其作品500年音乐传唱“经久不衰”的敬仰。
2006年、2012年蔡琴先后两次来哈尔滨办演唱会。第一次《银色月光下》演唱会主要曲目是我国的民歌;第二次2012年11月10日《海上良宵》演唱会,主要是通俗的流行歌曲。我有幸听了她的演唱,也收藏她的歌曲集。蔡琴从1979年就登台演出,她做过电台的节目主持人,主持广播节目《日正当中》,在报纸上开辟过专栏《时间的河》,又是著名的歌唱家,因此她的演唱会从头到尾都是她自己主持,她深知如何调动观众的情绪,更清楚如何在一段深情演唱后,怎样给观众讲故事,让听众入情入理地沉浸在艺术享受中;蔡琴的歌声里蕴含着无穷的情感。她擅长用自己的歌声,让自己与听众用音乐进行交流,引领自己与听众一道进入歌的意境;更知道如何让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六十多岁的老年人,一道共同享受她的歌唱。她娴熟、自信、乐观、爽朗地驾驭着演唱会的情绪和节奏,自我调动听众和演奏家的情绪,仿佛知道听众和演奏家在想什么,她会将演唱会的气氛烘托的恰如其分。我仔细比较了蔡琴三十多年演唱的曲目,好多曲目都是上海的老歌。像《三年》《苏州河边》《南屏晚钟》《明月千里寄相思》《何日君再来》等等。这些歌从1930年流传至今,仍然广泛传唱,这就是艺术的生命力,带动人的情感一代又一代人都能从歌声中寻找到自己的理解。蔡琴演唱会听过之后哈尔滨不少观众都觉得有《花样年华》的味道。
后来,我了解到这些歌曲大多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电台每天直播的曲目,歌曲的唱片则是上海徐家汇的“百代唱片公司”出品的。
那个年代这家唱片公司有不少从哈尔滨到上海的俄罗斯音乐家,他们有着丰富的宫廷艺术经历,做乐师的经历,会配乐,会做出很好的和声。他们与中国本土音乐家合作,这些欧陆音乐元素融入到上海的流行音乐中。黎锦光的《夜来香》、陈歌辛的《玫瑰玫瑰我爱你》等许多歌曲都透着欧陆风情。他们都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开拓者。陈歌辛是陈钢的父亲,陈钢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他说,当时我父亲的这首歌获得1951年美国流行音乐排行榜第一名,并被翻译成英文歌。知道了这些我更加明白,音乐无国界,是世界各民族共同的财富。而音乐才华更容易传承,陈钢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他和何占豪在上世纪50年,二十来岁的时候创作出了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并成为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献礼作品。首场演出18岁的俞利拿小提琴独奏,演出后听众久久不愿离去。
在中国大陆最先知道古典民歌天后蔡琴的应该是音乐爱好者,特别是音响发烧友。她的歌声在世界华人音响爱好者中被推崇为“女声”的试音天碟。最早,在哈尔滨市面上是买不到蔡琴的磁带的。那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哈尔滨和全国一样刚刚流行录音机,蔡琴的磁带都是从福建、广东一带走私进来的,每盒要十五六元钱。后来,到了1990年前后,CD唱片和CD唱机流行后,蔡琴的歌曲才渐渐流行到哈尔滨。记得,1996年夏天,道里东六道街街头有一家挺大的音像城,每到星期日我都爱去逛逛,一次,飘出了蔡琴唱的《恰似你的温柔》,一种很柔、很舒缓、很明亮的女中音歌声暖暖地飘荡在空中。顺着歌声而去,在店里端详了好半天,CD唱片是台湾“飞碟”版的,很贵,足足在店里听了一个多小时也没舍得买。现在一想还后悔。如今,这个音像城早已改行了,蔡琴的歌声也早已家喻户晓。
1979年,23岁的蔡琴在台湾登上歌坛,此后的30多年她以醇厚甜美的女中音,一直活跃在世界华人歌坛。主要演唱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流行民歌:《出塞曲》《夜来香》《南屏晚钟》《不了情》《三年》等,以及后来王洛宾整理、创作的《银色的月光下》。蔡琴赴中国大陆的演唱会起始于1991年参加上海电视台元宵节晚会,2001年参加春节联欢晚会,此后上海的《怀旧金曲夜上海》《银色的月光下》《不了情》等演唱会先后在全国30多个大城市举行。
1983年,27岁的蔡琴从在香港举办个人演唱会开始,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美国、新加坡等地举办演唱会300多场;出版个人演唱专辑的LP黑胶唱片、磁带、CD唱片近50集,发行量达千万张。这确实是一个音乐奇迹,蔡琴从23岁步入歌坛一直唱到今天,而且依旧在歌唱,歌声依旧“柔情万千、琴酝动人”,成为中华民歌演唱的典范,其歌声不但感动千万观众,而且其作品成为音乐爱好者的收藏品和鉴赏品。
真希望蔡琴能再来哈尔滨举办演唱会。
■王 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