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家庭农场迎丰收 葡萄香飘京津沪
哈市越来越多的家庭农场在发展壮大,成为农民致富“领头雁” 钱玺勇 本报记者 郝欣文/摄
文章字数:1392
  万宝延峰秋实果蔬家庭农场的葡萄喜获丰收。
  金秋时节,甜蜜来袭!在延寿县延河镇万宝延峰秋实果蔬家庭农场里,葡萄喜获大丰收。
  走进农场种植园,32栋钢架大棚整齐排开,蔚为壮观。大棚内,一排排葡萄架上挂满了葡萄,在阳光下如润玉般晶莹剔透,散发出阵阵香味,令人垂涎欲滴。在藤蔓与绿叶间,果农们正忙着采摘、分装。
  与这片迷人的葡萄园一样,作为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哈市越来越多的家庭农场正在发展壮大,领跑在乡村振兴的致富路上。
  从一栋棚到一片棚
  “葡萄王”蹚出一条致富路
  “小打小闹搞种植,不如大规模搞农场。”望着丰收的葡萄园,家庭农场主人张延峰难掩喜悦之情。京亚、夏黑、巨峰、蜜光……聊起20余个葡萄品种的不同特点和种植技术,张延峰如数家珍。与葡萄打了20余年交道,他早成了十里八村乡亲心里的“葡萄王”。
  “葡萄王”的故事要从2003年讲起。那年,张延峰参加了一场在哈市举办的农业贸促会。展会上,香甜可口、效益可观的葡萄狠狠撩动了张延峰的心。
  回村后,张延峰用自家耕地置换了20亩旱田,东拼西凑借了5000元,买回300棵红提葡萄苗。他又在自家菜园里搭建了一个简易大棚,边培育边学习。经过两年的悉心照料,满架的葡萄为一家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经过几年的种植和经验积累,在国家贴息贷款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张延峰的葡萄种植面积达到了50亩,栽培京亚、无核红、夏黑、维多利亚等优质葡萄品种20余个,并注册了“万宝”商标,获得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2015年3月,经过“滚雪球”式发展,张延峰正式成立家庭农场。在他的辛勤耕耘下,家庭农场的葡萄年产量达7万公斤,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天津、三亚等地,净收入达20万元。
  从建大棚到建科研楼
  打造现代化种植示范基地
  “以前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现在不一样了,有了科技的支持和先进的设备,种植变得很轻松。”钻出大棚,张延峰指着不远处的科研楼骄傲地说。
  为支持张延峰扩大葡萄种植产业,延寿县政府投资25万元、张延峰自筹25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400平方米集办公、科研、观光、生活于一体的“葡萄种植开发科研楼”。
  有了科研楼,还要增加基础设施。县政府再次投资7.5万元为葡萄园修水泥路、打深水井。县农业农村局送来10套物联网设备,传输棚室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对葡萄生长、农时作业等实施科学监控。在县农技推广中心帮助下,张延峰搭建起“1+N”模式,将互联网、家庭农场、观光农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百亩果蔬现代化种植示范基地。
  在党的好政策和政府扶持下,张延峰的葡萄越种越香甜,家庭农场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金字招牌”越叫越响。
  从“一枝花”到“满园香”
  家庭农场引发集聚效应
  在万宝延峰秋实果蔬家庭农场的辐射带动下,万宝村走进科研楼请教种植技术的乡亲越来越多,扣大棚种植特色瓜果的农户越来越多。
  “葡萄熟了,日子甜!”伴着果农们爽朗的笑声,记者放眼望去,一栋栋大棚整整齐齐,一座座漂亮房舍掩映在翠绿之间,村民们脸上写满了喜悦。
  “家庭农场就像是一只‘领头雁’,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谋发展,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延河镇党委书记李大尉告诉记者,如今,果蔬种植业得到蓬勃发展,呈现出“葡萄串儿式”的“集聚效应”。
  我国提出“十四五”期间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把农业规模经营户培育成有活力的家庭农场。这给了“张延峰”们更大的发展信心和动力。作为农民致富“领头雁”,未来会有更多的家庭农场,带领村民创造更美好幸福的生活。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