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当年的月饼
文章字数:1020
  ■朱辉
  有段相声贯口叫《报菜名》,逗哏演员一口气报出几百个菜名,捧哏演员便要他请客,他两手一摊“没钱”。捧哏来一句“白说了”,贯口便结束了。
  如今我们全家中秋节相聚,情形和演《报菜名》有些相似,大家七嘴八舌回忆哪种月饼最好吃,说得热热闹闹,桌上并无月饼。之所以如此,因为我家有糖尿病遗传史。如今家里除了糖尿病人,就是“糖前期”。月饼大多含糖量很高,即便低糖月饼,热量也不低,我们都不敢吃。以前我们其实并不十分爱吃月饼,现在吃不成了,反而觉得记忆中的月饼无比美味。
  在我的记忆里,最好吃的当然是鲜肉月饼。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每年中秋节我们全家都会去南京路一家馆子,耗时一下午只为吃上一个鲜肉月饼。
  关于鲜肉月饼,有人说是上海特有的,也有人说是长三角特产。对于全国大多数地方的人,至今它依然鲜为人知。
  “比大馄饨更胖点,新鲜得像青春十八那样自信。素面朝天,吊带露脐,甚至赤膊上阵,敢以鲜肉为馅,挤捂在面团里……”十几年前,有一位上海出国留学的年轻人,中秋节思乡情切,在BBS上写下这段话。直到今天,还被一些鲜肉月饼商家引用,当作宣传用语。
  当年去吃鲜肉月饼,我们全家5个人,派一人去排队买餐牌,另一人去领月饼的窗口排队。其余三人占住一张餐桌和5个板凳。排队往往很久,等到一笼鲜肉月饼上桌,每个人只能吃一个。成年人顶多两口就能吃掉,然而我们都细嚼慢咽,觉得吃快了,会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品不出其中真味。
  吃的过程中,我们身后早就站了一圈人,他们就像非洲草原上的秃鹫或者“海乙那”。一旦我们吃完了,有人会高喊:“他们完了,完了!快到这里来。”然后在其他餐桌旁等座位的同伴,就会跑过来争夺我们空出的座位。有时两三伙人都觉得有机会,还会发生争吵。
  被人直勾勾地盯着,我总会有些心慌,每回第一个吃完。奶奶、姑妈很有定力,无论多少双眼睛盯着,始终不慌不忙慢慢吃,细细品。家里大人们说我沉不住气,将来恐怕不会有大出息。一语成谶,如今我果然很平庸。不过这类一语成谶其实很容易,因为成功人士毕竟凤毛麟角,他们沉得住气,这辈子不也是平平淡淡度过的吗?
  近些年网购越来越发达,鲜肉月饼已经很容易买到。然而它有个最大的特点,必须现做现吃,否则味道大打折扣。所以身边有人吃了远道而来的鲜肉月饼,觉得不过如此,我便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不是这么个吃法。其实我自己也在想,是不是因为当年太穷,才让记忆中的鲜肉月饼如此美味?现在再吃,未必有那么好。好在我因为有糖尿病已经不敢吃了,所以这种美味没机会散去了……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